镇康县:小魔芋“扛起”万元山
秋末冬初,小春扮绿山野之时,走进镇康县丙弄坝自然村,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几乎是清一色的砖混楼房依山而建、漂亮又整洁;一条结实的水泥大沟绕着山地和水田,沟里的水欢畅淋漓;山坡上,坚果林、柚木林各自相安地守护着同一片绿。不仅如此,林下除了玉米收获后留下的秸秆外,还有一层或黄或绿、即将迎来收获期的魔芋树;山脚下,上百亩的梯田里是铺天盖地的遮阴网,透过网面,整齐健壮的黄魔芋树竞相争绿,生机盎然。
“去年,我家魔芋收入一两千、玉米收入一两千、坚果收入五六千,总总共共有一万多哩!几个孩子我让他们去外面打工了,收入更高,就我和老伴在家打理这片地,反正都是家门前的轻活路,而且收入还不错!”70多岁的杨双来正在挖魔芋果实,他乐呵呵地说。
丙弄坝自然村自2009年探索坚果+玉米+魔芋、柚木+玉米+魔芋等套种模式以来,村民们连年实现增收致富,如今已建起了“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家园。
该村党小组组长段文斌介绍说,本村有明显的一年多熟小气候特点,村民虽然向来不愁吃、穿,但却谈不上富裕。而近几年来所做的努力,硬是让村子从一个温饱村变成为临近村都要投来羡慕眼光的小康村。尤其是今年以来,村里不时会引来周边或是其他乡(镇)农民朋友参观取经。
究竟何由?段文斌娓娓道来: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动村民们种植绿色产业,村民将原本不多的山地都拿出来种了满山的坚果、柚木等经济林果、林木产业。为了解决产业增地问题,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政府又鼓励在大小春空隙间,发展瓜、果、蔬菜等短小产业。2009年,经邻村种魔芋的朋友介绍,段文斌和他们村里的十多户农户抱着试一试的决心开始试种魔芋。在向农技人员了解种植技术中,得知魔芋的生长需要附荫条件,于是就在现有的玉米地里、坚果树下和柚木林中进行套种,结果效益确实不错。但由于种魔芋本身成本高、再加上技术经验缺乏以及销路渠道有限等原因,他们还不敢冒然一下子就种10亩8亩,而是依靠农业部门技术辅导和带头示范种植逐年尝试。看着他们10多户发现了一个好的产业,乡亲们也跟着你半亩我两亩的逐年发展起来。到现在,全村114户农户中,已有90多户都在用这种套种模式,全村共套种190多亩魔芋,而且连年都有好收成。“这两年,我家几乎每年就种2亩左右的魔芋,去年仅魔芋收入是15000元左右。不仅如此,套种魔芋的地方坚果也管护好了,种出玉米,也养得鸡、养得猪,这几个产业相互之间也不影响,今年坚果树已经开始初挂果,明年就该初见效益了,这是一举多得呀!现在种植经验技术也有了,所以我打算,今年收获的魔芋要少卖一点或者不卖了,专门留下明年的种薯,明年再套种上4、5亩。”讲到这里,段文斌信心十足地说。
镇康县将凤尾镇丙弄坝村的种植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有效推广,目前,71个村办537个自然村中像丙弄坝自然村一样走出了绿色产业致富路的村并不少见。县农业推广站负责人施学忠介绍,近年来,全县坚果+玉米+魔芋、核桃+玉米+魔芋、玉米+魔芋套种模式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共发展魔芋种植面积7100亩,2013年产值达1889万元,亩产值2661元。今年以来,由于农业部门在中、低海拔地区开始引进了粘度更高、品质更好、价格更高的黄魔芋品种进行套种,全县魔芋套种产值将得到有效提高,预计每亩将收获2吨鲜芋和25公斤的气生球,按3000元/吨鲜芋和100元/公斤气生球的市场价格不变,亩产值为8500元,扣除成本5000元,每亩魔芋纯收入3500元,另加上每亩600元左右的玉米套种收入,短期内每亩套种产值可达4100元。“待几年,坚果、核桃挂果之时,可就远远不止这个数了!”施站长信心满满地说。
为将坚果+玉米+魔芋、核桃+玉米+魔芋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最大限度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该县主要实行订单农业,县农技推广站想方设法与厂家直接联系购买种薯进行繁育,培育出更多的种薯再提供给农户,最后卖给厂家。今年,县农业局通过积极探索研究,在凤尾镇丙弄坝自然村和勐堆乡勐堆村建立130亩的黄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其中,丙弄坝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为100亩,预计可提供700亩左右的种薯。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万元山”3万亩,种植模式以林下魔芋种植为主;建成“万元田”1万亩,实现万元人2.0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