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让风险无处遁形

08.05.2018  22:19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分析人士指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显著提高,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态和各类风险也有着新的表现。在实现更高起点开放的同时,及时扎牢风险防控的制度篱笆,不仅是为中国金融扩大开放的护航之举,而且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在金融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例如,部分非金融企业盲目向金融业扩张,甚至以非自有资金进行虚假注资、循环注资,从而使得实业板块与金融板块风险交叉传递。再例如,银行、券商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的同时,也存在监管规则不一致、监管套利活动频繁、风险底数不清、刚性兑付普遍等问题。这不仅干扰了宏观调控,而且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在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之际,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发布的两个指导意见,旨在直面风险盲点、扎牢制度篱笆。针对资金来源,新规要求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不得以委托资金、负债资金、“名股实债”等非自有资金投资金融机构;针对关联交易,新规要求一般关联交易定期报告,重大关联交易逐笔报告;针对刚性兑付,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本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等最新指导文件对于防控风险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比如,本次资管新规由一行两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体现了在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背景下,顶层设计对于监管范围、内容、力度相应地扩张和强化以及监管标准的进一步统一。其出台的过程,也体现出中国新金融监管体系在协调性、权威性、有效性等方面大幅增强。”程实说。

适应全新开放格局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近年来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壁垒逐渐被打破,金融市场业务亦开始形成跨市场关联、跨行业联动的特征。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改革的关键因素就是解决跨行业联动的监管套利和监管缺失问题。因此,监管体制的协同发展、与时俱进成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无论是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还是打破资管行业刚性兑付,中国适时加强金融监管都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开放的现实需要。如今,中国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扩大‘引进来’和‘走出去’,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机构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资源配置,从而对中国练好内功、提高自身防控金融风险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焕波还指出,非金融企业盲目向金融业扩张、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社会融资成本过高等“脱实向虚”现象一直是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短板,亦是风险的重要来源。监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的基础上,及时加强制度建设与风险监管,对于防范化解风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认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既可以增强金融体系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抵御能力,又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较宽裕的金融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化解困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已达百万亿元。其中,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9万亿元。同时,互联网企业、各类投资顾问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也十分活跃。业内人士指出,如此规模的资金体量,管理得好,就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金融动力;一旦防控不当,就会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乃至普通民众带来负面影响。

资管新规归根到底落脚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避免系统性风险,使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在本质上,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理当对应于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从严、统一的监管则有利于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值得注意的是,监管规则的明晰和监管主体的协作,也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监管套利空间,防范金融风险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让风险无处遁形。”程实说。(记者 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