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旱涝不均”

04.11.2015  11:46

  中国人民银行在“霜降”再度祭出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双降”,仍能让人嗅出经济中夹杂的寒意。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背离现象: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资金方面的“旱涝不均”。与前几年相比,2015年以来,有更多的贷款投放,更加充裕的流动性,但却并未反映到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其表现为“金融市场虚火上升,而实体经济却无精打采”,其隐患在于“金融泡沫风险加剧,实体失稳风险上升”。

  为何货币持续宽松,而实体经济却依然表现“气血不足”?《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金融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背后,是二者之间的循环出现了一定的梗塞,无论是金融端的资产泡沫,还是实体端的产能过剩,都带来金融和实体的失衡,宜尽快逐步疏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经济“钱多事少

  有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的银行系统一共投出30万亿元信贷,但从2009到2014年,银行系统投出的信贷是50万亿元。

  今年3月以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就相当充裕,将短期资金价格压到了3年多来的新低,但乏力的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制约了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市场资金面相对宽裕,银行间短中期利率比年初大幅下降,然而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并未明显下降,实际利率依然居高不下。央行流动性释放并未在实体经济中明显体现出来,同时,整个经济的实际信贷需求也不振。

  一组数据更能看到经济下行期央行逆周期性调控的思路,当前流动性并不缺乏,甚至还颇为宽裕。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今年上半年对实体经济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6.59万亿元。这一数据仅次于2009年(2009年上半年该数据为7.4万亿)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超常举措。

  央行《201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前三季度增加9.9万亿元,同比多增2.34万亿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的新增贷款。

  央行的数据显示,2015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人民币贷款余额9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近期愈走愈低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钱多事少”的局面,资金正在为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发愁”。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零售业务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现在最发愁的不是资金端,现在基本上发产品很快就能筹集到资金,现在的问题是合适的标的资产越来越少。

  西部某国家级新区一位副主任表示,现在整个投资情况不容乐观,投资下不去,投资开工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整个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东部某地级市一位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现在是普遍性的需求不振,甚至戏言“现在冒烟的只有火葬场”。该市一家在行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内其产能被停掉一半。

  专家认为,银行间市场短中期利率比年初已大幅下降,市场资金面相对宽裕,而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幅度相较而言明显较小,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信贷陷“三重困境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全国多省市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整个信贷投放链条上,存在着银行惧贷、企业信心不足以及小微企业难贷款的“三重困境”交织的局面。

  银行受到前期坏账的冲击,产生了“”贷心理。一家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表示,目前整个银行业的不良依然在蔓延,无论从区域上还是行业上都没有特别好转的迹象,因此在寻找项目上也是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在实体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这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银行惧贷的心态从央行近期的正回购举措也可以看出端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经济下行时,风险偏好在下降,银行的钱“”住了,央行就会进行正回购。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由于一些行政性约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两个大户——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在获取融资方面面临不小困难。由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投放途径被人为阻塞,所以金融市场出现了资金没有去处,只能主动交还给央行的状况。他将其称为“中国特色的流动性陷阱”。

  就在银行害怕的时候,不少企业也在因为“害怕”对前景不看好而慎贷。“我们收息率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去年95%多,现在只有91%,很多企业连利息都还不起。这个数据令人担心,到5月底都没有稳下来。”福建一家银行的行长表示,上半年以来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开工率很低,对银行贷款配合度也在下降,借贷和新增的需求都比较低。

  “我发现上游的设计院项目已经大幅减少,而投标的不少项目也遭到业主的推迟或者取消。”一家机电公司负责人表示,一般影响到机电环节会有一年的时差,他已经开始在一边储备项目,一边收缩战线。

  长久以来的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在经济下行期愈发艰难。“现在去融资的话,不会找银行,再怎么周旋,也绕不过去担保这道坎。”尽管拥有世界一流的蛋白质工程研发团队,自己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天津某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在面对这一难题时同样是一筹莫展,企业成立到现在将近五年,仍没能融到一笔资金。

  “新华-浦发长三角小微企业景气指数”显示,一季度长三角小微企业景气指数为101.10仅处于“微景气”区间下沿,二季度则进一步跌破临界值达到99.17,基本处于景气临界状态。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表示,这表明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该更加切实关注小微企业的发展。

  “输血”实体经济之难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央行放松——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实体经济融资增加”传统的“输血”路径中,依然存在诸多“梗阻”因素,导致金融到实体的“血脉不畅”,主要包括:信贷投放政策约束、“漏损”效应、银行信贷的制度约束、金融体系虚火上升(资产泡沫)、实体经济虚不耐补(产能过剩)。

  首先,信贷投放依然存在政策约束。除了已经废除的存贷比指标之外,信贷投放还受到额度的约束。一般而言中大型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受限于存贷比,小银行主要受限于额度。然而,当前更需要释放的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中部某省银监局局长表示,在合意贷款规模的控制下,即使有正常的贷款需求,而没有合意贷款规模,也无法投放。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的存准率依然过高,由于存款准备金收益远低于银行吸储的成本,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上升,推升融资成本。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也认为,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其次,信贷投放存在“漏损”效应。最明显的一个漏损就是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人民银行某分行行长认为,当前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资金投放的总量和速度都没有出现明显问题,而是“实体经济资金向金融体系回流”环节出了问题。多位企业人士也承认,很大一部分信贷资金回流到股市等金融体系。

  江苏常州市一家企业董事长说:“由于上半年股市火爆,实际上资金很少转化为企业新增投资和发展。不少企业从银行或者其他渠道获得贷款后,首先选择炒股赚快钱,甚至放弃了原来的企业投入。

  业内人士也表示,银行资金入股市有三个途径:一是银行的股权质押贷款业务。二是银行理财资金对接的信托受益权、融资融券受益权项目。三是银行对券商、基金公司和私募股权基金的直接贷款。其中,第二种最受关注,也被认为是场外配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或多或少挤出了信贷、类信贷产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

  再次,银行的内部贷审流程和制度也部分影响了“输血”效果。目前,在我国银行系统仍是企业获得融资的最主要的渠道,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仍达到一半以上。某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虽然现在银行很多,但同质竞争严重,一些管理体制机制高度一致,滞后于社会需要,影响社会融资成本。

  比如“贷审会”制度,即集体决策是否放贷,一般设置在省级分行,但是一家分行一周最多开三次贷审会,除去节假日,全年也就100次贷审会。这导致银行贷审会这一稀缺资源更多是决策几十亿的信贷项目,因为“如果贷款都是千百万元甚至以下的,那根本审议不完”。无论是银行还是信贷经理个人,很自然都会优先保障大项目。

  贷款到期之后,必须先还贷才能新放贷的规定也让企业吃尽苦头。流动资金贷款基本上都是一年期的贷款,但各个行业的资金、货物、回款周转的频次却并不尽相同。按照西方银行的管理制度,在没有重大变故情况下,贷款到期是用不着真正还款的,重新签署合同即可,这样能更多减少企业成本。必须偿还的话,企业贷款到期时就必须有大量资金,否则就得投向高利贷,直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最后,金融体系“虚火上升”(资产泡沫),实体经济“虚不耐补”(产能过剩)。某上市银行战略发展部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虚拟经济过于泡沫化,货币资金现在更多地被用于延续债务、影子银行经营、推高房地产价格以及支付上涨的高昂利率。超发的货币不仅没有形成对商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也没有用于真实的财富创造,这就是物价指数并没有走高而经济不断下行的原因。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江学者刘志彪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或速度问题而是结构的均衡问题,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实体经济不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尤其以造船、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甚。二是要素成本上升速度太快,直接导致实体企业严重亏损、破产倒闭,很多企业家转向泡沫经济行业。

  多措并举引导资金

  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应采取多举措并举疏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徐高表示,在向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投放途径没有打通之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状况很难消除。因此,为了发挥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需要更多地把资金引向实体经济。

  短期内,增强金融体系向实体融资的能力,降低小微企业的负担。

  上述中部某省银监局局长表示,应解除合意贷款规模这一传统的行政规模管制手段,更多地转向通过利率等手段间接控制货币供应。上述央行人士建议,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同时鉴于制造业终端需求短期内难以明显回升,为增强制造业造血、输血功能,可考虑进一步降税等举措。

  上海银监局建议,可以对专司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查询收费。参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出台针对专注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或减免,以正向激励。

  中期内,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的置换,同时应该尽快推动建立投贷联动机制。

  专家认为,现阶段的政策重点,应当是为制造业和居民减压,同时允许各级政府适度加杠杆。目前置换政府债务规模偏小,适当放开各级政府及平台的融资限制,拉长负债期限,将政府债务压力适当后移,以空间换时间,确保各级政府能够专注于保增长。

  浦发银行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其风险补偿,在资产抵押缺位的情况下,应通过成长性或者政策来弥补。”具体做法,可以通过推动允许银行设立投资公司、发行认股权证等方式。

  应通过制度创新,增加高质量的金融资产供给,平抑虚拟经济过火的势头。刘志彪建议,可加快推进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转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并允许社保基金把这些资本的收益投入金融市场运作。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的比例,也应该从要求的2020年达到30%提高到50%,并允许其在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之前,可以投入资本市场运作。

  长期内,还要靠深化改革来真正降低融资成本。郭田勇建议,应鼓励设立民营银行,同时包括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手段解决小微企业的问题。真正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打破刚性兑付,这也是推高利率水平的重要原因。(王涛、康淼、陈刚、沈翀、孔祥鑫、王新明、方问禹)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