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 鲁甸灾区新家园正在崛起

16.08.2016  10:45

从地震废墟上站起来,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鲁甸6.5级地震震后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和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鲁甸灾区新家园正在崛起,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大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所有努力只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让灾区明天更美好……

盛夏八月,鲁甸6.5级地震灾区满眼皆绿、生机盎然。

两年前,突如其来的6.5级地震导致这里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水、电、路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两年后,一个个新家园正在废墟上崛起,一条条柏油路布满山间……

让灾区的明天更美好。围绕这一目标,两年来,灾区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铭记责任、砥砺奋进,用责任和担当把灾区重建规划落到实处,用辛勤和汗水带领受灾群众重拾希望、走向新生。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两年来,灾区各县区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向着这一目标迈进,一幅恢复重建画卷在废墟上展开。

搬进新居开始新生活

全市15.6万户民房修复加固任务和6.9万户民房重建任务均已完成,45个集中安置点民房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94.08亿元,受灾群众2016年春节前入住新居

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只见一栋栋灰瓦白墙、风格统一的钢构小楼排列整齐。这里除了功能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村卫生室。

记者在回龙湾安置点了解到,村民们有的在家门口经营小卖部,有的凭借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还有的通过花椒种植和销售拓宽增收渠道。这些天,村民刘华凡除了采摘自家种植的5亩花椒外,还忙着收购其他农户的花椒,他把新房子一楼铺面变成临时货仓,重操旧业又做起了花椒收购生意。

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起新家园,让大家有足够的精力来经营产业、增收致富。”刘华凡说。通过经营花椒,他既能按计划偿还建房贷款,还能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紧张而忙碌的生活让他们一家幸福满满。

震后82天,当惊慌失措的受灾群众还住在救灾帐篷里,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两年来,围绕这一目标要求,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纷纷深入灾区一线“用行动说话,用身影指挥”。特别是2015年9月以民房重建为重点的“百日大会战”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坚持每个月深入施工现场、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家中了解灾后重建情况,督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市、县各级有关部门严格实行“任务倒逼、时间倒排、工期倒推、责任倒查”的工作机制,认真梳理存在问题,查找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办法,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集中力量合力攻坚。

巧家县包谷垴乡群众欢庆乔迁之喜,鲁甸甘家寨群众集体入住新居,龙泉中学传出朗朗读书声,龙头山镇卫生院如期开门接诊……仅用一年多时间,灾区一大批民房、学校、医院等重大民生项目纷纷投入使用。

重点项目纷纷开工

截至7月底,由昭通市组织实施的灾区各县区1597个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学校医院、特色产业等恢复重建项目大部分开工建设

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点从民房恢复重建,全面转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今年2月23日,省政府在鲁甸召开恢复重建指挥部会议,明确要求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项目建设上瞄准目标节点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恢复重建工作。

8月10日,记者在昭巧二级公路甘家寨隧道施工现场看到,尽管酷暑难耐,但工程项目仍在加紧建设,只见各种机械设备机声隆隆,施工人员有的在安装隧道附属设施,有的正忙于平整隧道路面。“昭巧二级公路主体工程已完成80%,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中铁十一局五公司昭巧二级公路项目部执行经理胡正邦告诉记者。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有序推进,昭巧二级公路恢复重建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目前,该项目路基土石方工程、甘家寨大桥、田坝大桥、甘家寨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全面完工,边坡防护工程正全力推进,公路恢复通车指日可待。

同样进展顺利的还有牛栏江畔的红石岩堰塞湖治理工程。地震发生的瞬间,牛栏江红石岩段突发山体塌方,堰塞体右岸垮塌边坡高达600余米,近1000万立方米塌方体瞬间下滑形成堰塞湖,集水面积达12087平方公里,对下游3万余名群众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治理堰塞湖一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省恢复重建指挥部组织国内一流专家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选,决定变害为利,将其改造成一座集饮水、灌溉、发电、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

目前,红石岩堰塞湖治理已累计完成投资8.25亿元,有望于明年底实现首台机组发电并具备永久泄洪条件。”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作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艾荣奇介绍。作为堰塞湖治理的控制性工程,堰塞湖溢洪洞已全线贯通,高边坡治理已完成三分之二,防渗墙将于明年10月底完工。

在恢复重建项目推进过程中,灾区市、县党政领导坚持定期深入灾区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建立任务清单和项目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围绕项目推进,适时督查,及时发现困难和薄弱环节,促进限期整改、定期问效,有力地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

截至8月10日,由昭通市组织实施的1597个重建项目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其中,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开工154项,完成投资12亿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程开工971项,完成投资17.53亿元;全市257所重建学校已开工255所、竣工171所;318个卫生计生项目已全部开工;基础设施工程开工337项,完成投资21.5亿元;75个交通项目已开工71个,完成投资13.67亿元。

重建脱贫同步推进

坚持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有力推动脱贫政策落地生根、重建项目稳步实施,确保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完成之日就是灾区群众告别贫困之时的既定目标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之日就是灾区群众告别贫困之时。”这是中央和省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要求。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区各级党政部门始终把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灾区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抢抓恢复重建带来的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这是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个受灾县区的共同点。如何通过恢复重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受灾县区结合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充分整合优化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全面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灾区各级党政部门依托昭龙绿色产业经济示范带建设,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继续巩固发展灾区核桃、花椒、苹果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致富能手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推进产业重建项目,强化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以昭龙经济示范带为引领,培育引进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有力推动花椒、核桃、苹果、樱桃等高原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挖掘灾区文化底蕴、乡土风情、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着力做强灾区乡村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体验游、山上景区生态游等旅游品牌,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此外,灾区各级各部门常态化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开展就业指导,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鲁甸县抓住国家支持灾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文屏农特产品加工园区、茨院工业上山示范园区和桃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建设龙头山镇古镇3A级旅游景区,打造以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灾减灾体验馆、龙头山镇消防站、朱提银货币文化展示馆为主的“一园三馆一站”景点。巧家县包谷垴乡小营安置点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宜居”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集牛栏江峡谷、堰塞湖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商贸服务为一体山地特色旅游小集镇。

重建完成日,灾区脱贫时。”如今,鲁甸6.5级地震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如火如荼进行,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向着目标迈进,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已成为灾区干部群众的共识。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