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国·学习经典】学习的三种境界
【醉中国·学习经典】第十七期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系列(十一)
学习的三种境界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子曰师说丨曹雅欣
【醉中国·学习经典】学习的三种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
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上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习大大这段话里引用的古诗词很美,是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开篇用于论述人生境界的一段话,分别引用到了晏殊词、柳永词、辛弃疾词,来形容不同心境、不同阶段。王国维先生的原文,是这样蕴古今辞藻于笔下而徐徐道来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醉中国·学习经典】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的三种境界 中国书画院院长 文达公纪晓岚后人纪怀昌(书)
这是用艺术化的词章感受,来比拟现实中的人生状态了——古往今来,但凡是成就大事业或者研习大学问的人,都莫不是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一)望尽天涯路——目标设定
首先,是眺望远方、叩问理想时的迷茫、孤独和彷徨。每一个为梦想起航的人,都要这样一个看似茫然实则重要的征程起点,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都是因为感到了眼下的迷茫和不满足、才设想着未来的前景和新世界。是在困惑中,开始了对未知的好奇、对道路的探索、对远方的追寻。
而这时候的心境,就如同晏殊《蝶恋花》词里的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如西风扫地一样的清冷、如树叶凋零一样的寂寞,这正是说明了当下境遇的不够理想,所以才有动力向远方进发。
当人一旦迫使自己重新打量现在、认真规划未来的时候,就走入了“独上高楼”的心理状态,——那是一种自我内心的瞬间成长、是一种自我审视的不满当下。
心理期待已经超越了现在,然而目标依然飘忽在遥远的未知处,这种愿景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是令人倍感孤独的。
独上高楼,眺望前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因此,“望尽天涯路”的形象,正是人对未来目标的设定。由苦寒、到登楼、到望远,由不理想的现实、经过迷茫的叩问、从而设定出了理想中的目标,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求学者,对人生大道的追寻,就此启程了。
【醉中国·学习经典】学习的三种境界
配图 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国图(绘)
(二)消得人憔悴——过程坚持
设定目标之后,就需要勇往直前的决心,就需要的一如既往的坚持,就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胸中豪情万丈,就要给自己设目标、定计划、安排完美的日程表,——然而,往往没有几人能去认真完成。但是,对目标是否认真、对理想是否坚定、对未知是否勇敢、对道路是否坚持,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这就是卓越与平庸的分野。这时候,就需要有柳永《蝶恋花》词里这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勇往直前的毅力与坚定无悔的精神。
“衣带渐宽”,是指人在辛苦中越来越瘦、导致衣服越来越宽松;“为伊消得”,柳永原句是指为心中伊人而相思憔悴,但是这个“为伊”,也可以理解为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人的,更可以泛化为是对某项事业的、对某门学问的、对某个目标的、对心中理想的。
为了那份梦寐以求的理念达成,任苦任劳,无悔无怨。这就像孔子评价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粗茶淡饭、陋巷清寒,人人都道苦,然而有诗书和理想为伴的颜回,却感觉是乐在其中!虽梦在远方,但路在脚下,纵然是风露立中宵,也感觉苦并快乐着。
不畏艰辛的坚持,是源于对道路的忠诚;
无怨无悔的忠诚,是源于对目标的热爱;
高度自觉的热爱,是源于对理想的认同。
(三)寻他千百度——结果达成
目标既定、道路既坚,坚持到最后,通过量变到质变、通过苦尽而甘来,便能迎来柳暗花明、收获花好月圆。所以第三层境界,描述的就是坚持到最后的圆满结局,用辛弃疾《青玉案》词里的句子形容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兜兜回回的寻觅、经过起起伏伏地追寻、经过西风独立的守望、经过支离憔悴的坚守,终于,如同在千万人中等来了心中的那个他,终于在一路汗水抛洒与泪水挥洒之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这一路,万水千山,柳暗花明;
这一刻,经冬历春,花好月圆;
这一场付出,耕耘收获,功德圆满。
用古诗词来描述的这三重境界,是人们追逐任何事物的三个阶段。看起来,是第三个阶段最令人满意,蓦然回首,牵手成功,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然而,第三阶段,其实只是在前两个阶段完成之后、水到渠成的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虽然它是目的,却已不是惊喜,是一种付出之后的结果验证。
事实上,如果真正做到了前两个境界,有了充满动力的理想目标、有了拼搏奋进的充实过程,那么,结果是否如预期一般完美,似乎也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向着万丈光芒进发的这一路体验与一路收获,就已经让人生的每一天都很圆满,没有虚度、没有浪费。梦种下的力量,就是生命里的正能量。只有这样的内心成长,才可称为是“境界”。
(四)关雎——诗意范本
对这三种境界的完美表述,我们可以翻开《诗经》来寻找一份诗意的原型。《诗经》开篇一首《关雎》,就是这三个阶段、三个层次的一种完整体现:
淑女是君子的好逑,“好逑”就是“佳偶”的意思,这是一位爱慕淑女的君子,因美好向往而萌发出的目标愿景。
接下来诗里大段都是在描述君子求慕淑女的过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追寻心中的美好,这过程是辛苦而焦灼的,要体尝“寤寐求之”的相思之苦、要饱经“求之不得”的失败打击、要经过“琴瑟友之”的不懈努力。
而这种种艰辛过后,才终于修得正果、美梦成真,就是最后一句说的:
“钟鼓乐之”,这是对求得淑女、举行婚礼的描述。钟鼓和鸣,礼乐齐欣,心愿得偿告慰了“爱深沉”时的目标憧憬和“求不得”时的过程坚守。
(五)止——虑——得
在这三层境界里,正确目标的设定,是一切成功的有力起点、是一路进发的重要开端。所以中国文化对人的教育,十分看重目标,儒家经典《大学》里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是目标,有了目标的确定,才有志向的坚定,才有内心的明静,才有处身的安定,才有思虑的周祥,才有成绩的获得。
知止所往,就是“望尽天涯路”,是在设定目标;
心静身安,就是“终不悔”,是在坚守过程;
虑后能得,就是“蓦然回首”,是在收获成功。
止——虑——得,儒家说的这三个字,就是词人题下的三个诗句,就是王国维总结的三个阶段,就是习大大提出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最美是结果、最苦在过程,而举重若轻的关键节点,在于那个困惑当下而由此认清目标的开端,最难在开端。正确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独上高楼眺望美好未来,是走向明天的重要起点,是下定决心告别旧我的非凡转折。——然后,更可贵的,是能下得楼来,一步一步走在或泥泞或蜿蜒的前行道路上,向着远方坚定进发。
——而这种脚踏实地的坚持精神、这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享受,我们将在下一篇“学习经典”中,再一起论述。
作者介绍:
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子曰师说”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创始人。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解说者。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在光明网开设“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版面。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分别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国艺解说”是曹雅欣首创的一种讲与演并重的、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中,担任每场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书法作者:
纪怀昌,字理吾,自谓清凉斋主人,文达公纪晓岚后人。现为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中国禅佛书画院院长、国土资源部书画家协会会长、纪怀昌青少年书法艺术传承工作室特约顾问、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风水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易学禅学客座教授,中国国土资源报社高级记者。
配图作者
【醉中国·学习经典】学习的三种境界
张国图,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天津美术学院。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