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拉开序幕

14.10.2014  17:44

    80年沧桑巨变,80年弹指一挥间!10月13日上午,由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省市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红军山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前致以哀思并送上花篮,拉开了“踏着红军足迹·感知遵义变迁”——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序幕。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采访团将踏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围绕红色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集中展示遵义在遵义会议精神的引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大型采访拉开序幕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为隆重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遵义市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此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13日上午,在红军烈士陵园举行简短的启动仪式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茂松与采访团成员在遵义会议会址进行了座谈。他表示,遵义市国家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希望采访团踏着当年红军长征在遵期间的足迹,去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在基层设施建设、城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特别是遵义人民在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引领下,发扬优良传统,奋力建设家园的精神面貌。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采访第一站是遵义会议会址。“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巍峨峨。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长方桌、挂灯、壁柜以及20只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遵义会议会议室的复原陈列,小楼里各领导人办公住宿的原貌复原,让记者们不由想象到当年领导人们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利前进的道路的场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遵义会议纪念馆迅速发展时期,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有: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秦邦宪住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等,已形成颇具规模的纪念体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红军烈士陵园划归了纪念馆,2004年新建“遵义会议陈列馆”、2007年“红军街”开业,使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的纪念体系不断蓬勃扩展,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

    在会址的另一侧,是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是为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功用而建设的。陈列馆于2013年动工建设,计划201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对公众开放。整个陈列馆以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光辉永存五个部分突出遵义会议的鲜明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历史。

     尙嵇重温茶山关历史

    当日下午,采访团来到遵义县尙嵇镇,听取文史专家、党史研究专家对当年红军在茶山关进行战斗的情况介绍。茶山渡逆江而上约八公里,是桃子台渡口,顺流而下约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 茶山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渡口两岸高山壁立、悬岩耸峙,此处乌江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因此被历代兵家称为“险渡”。就在这江防要塞,英勇的红军却令凭险而守的敌军不战而溃,兵不血刃横渡乌江、挺进遵义,演绎了一段厚重的红色经典。据介绍,1935年1月初,红军来到茶山关渡口,在几位当地的船工帮助下,从附近竹林就地取材做成竹筏并使之相互连接,横跨乌江两岸的形成“竹桥”,又打捞起被国民党沉在水中的船只, 强渡了乌江。当年红军与老百姓和谐融洽的相处,如今红色文化又在尚嵇得以良好的传承。“学校注重教育,我更是常对孙子讲红军当年的故事,全镇的孩子们都知道这段光荣的历史,尚嵇人以此为自豪。”尚嵇镇68岁的退休干部吴发明说道。

    神秘、美丽而祥和的尚嵇镇依托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紧紧围绕“县城副中心、交通小枢纽、民俗文化镇、省级示范镇、黔北新明珠”的定位,积极打造“感恩圣地,水韵天堂”形象品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