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郑映海和他的油纸伞

23.11.2015  18:37

荥阳油纸伞工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 记者薛丹/摄

人民网腾冲11月23日电 (薛丹)“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戴望舒曾用妙笔这样描写油纸伞,油纸伞也成了浪漫和文艺的标签。在云南腾冲固东镇荥阳村,村民郑映海12岁随父亲开始做伞,时光苒荏,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他还始终坚守着这一份传统而古老的技艺。

记者见到郑映海老人时,他正手拿刻刀雕琢伞柄,他说,自己一辈子做伞,已经不记得做了多少把了。如今这项从父亲郑连辅那里传承过来的手艺,郑映海老人又传给了儿子郑传辉和郑家奖。据介绍,荥阳村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荥阳油纸伞制作工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桐油光亮,具有抗水耐温,挡风力强,小巧精致等特点,表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民间工艺特色。工序分为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十几个步骤。郑映海老人擅长做各类油纸伞,最大的巨型纸伞直径可达3米。在过去,滇西保山、腾冲等地商贸兴旺、集市繁荣、商家林立,大纸伞最受商家青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油纸伞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村里做伞的老艺人也只剩下了五、六个。为保护和传承当地民间文化,当地已经有16名年轻人开始学习和继承油纸伞的制作方法,郑映海老人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人的家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古伞博物馆”。(人民网 记者薛丹)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