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日企造假丑闻反思什么

26.10.2017  04:59

透过日企造假丑闻反思什么

□ 胡立彪

什么叫祸不单行,怎样算雪上加霜?近一段时间,“日本制造”切身感受到了这两个中国成语的现实意味。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一波未平,日产汽车质检造假一波又起。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国土交通省9月初对日产工厂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的5家工厂内,由不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车辆最终检验,并使用正规检查员的印章在检查记录上盖章。这一被认定为质检造假事件引起日本汽车界高度关注。

作为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日产面对如此丑闻自然不敢怠慢,很快宣布将在本土市场召回受影响的上市车型,约116万辆汽车。虽然日产称安全性没有问题,但是日本国土交通省大臣石井启一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它将引发用户的焦虑情绪,动摇认证系统的根本”。

这种丑闻动摇的何止是日本汽车业的认证系统,有人大而化之,认为这将动摇整个“日本制造”的根本。虽说这多少有点“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态,但联系到日产此前曾经的声誉和形象,鲜明对照之下,丑闻太丑,不得不让人依着“车如其人”的逻辑,怀疑其车品背后的“人品”。有媒体扒出这样一个内情:2016年4月,三菱燃效门浮出水面,震惊业界。彼时三菱承认因内部设定的目标太具挑战性,加重了员工的压力,被迫采用不符合日本标准的测试,夸大了旗下车型的燃油经济性。燃效门曝光后,三菱股价骤降,且面临停售、赔偿和罚款,损失惨重,最终被日产收购34%的股权。有意思的是,三菱燃效门是由日产告发而起,而日产最终收购三菱部分股权却又扮演了“救星”角色。现在日产被揪出质检造假丑事,正面舞台角色显然演砸了,不过,这倒增加了戏剧性。

再往前捯,看看日产曾经获得的市场声誉,就能更鲜明地感觉到某种讽刺意味了。在日本汽车界,日产常以损害管控做得好而自许。2010年时任美国交通部部长雷·拉胡德(Ray LaHood)到日产参观考察,在听取日产时任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对日产的质量保证体系的介绍后,赞许日产是召回决策制定者的模范。然而,如今日产新车检测不符合国家要求,陷入质检造假漩涡,饱受客户、经销商、消费者及大众舆论的谴责,令人不得不怀疑其车辆的安全性,并进而对这种不合格商业道德背后的企业“人品”产生不信任感。

由车品推及企业“人品”,由日产(当然,以三菱、铃木、丰田、高田等企业的问题为触发点也可以)推及日本汽车业乃至整个“日本制造”,这是怀疑的逻辑。问题是,如果“日本制造”真的如一些人断言“正在堕落”“牌子砸了”,那么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听听日本人自己的说法,或许能有所启发。日本企业大都有工匠精神传统,这是全球公认的,但任何“精神”都既可创生坚守亦可丧失衰落,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同样如此。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发生后,一名日本大企业高管向媒体坦言,在10年前金融危机发生后,日本的企业精神逐渐出现下滑,尤其是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时,许多日本企业开始降低要求,突破底线。

事实上,这位高管所谓的“竞争对手”指向明确。他说,“我们在生产规模上越来越比不过中国,希望靠多品种、高质量来维持生产,但这不能保证企业一直能拿到订单。我们不得不不断下调生产成本,每天都感到巨大压力”。而另一位日本车企的高管则直接指出日企在压力之下会做出错误选择:以神户制钢所的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可能性不大,该公司也一直在盈利,应该不存在资金问题。唯一能想到的理由是“节省成本,加快生产速度”,因为包括车企在内的公司都希望能采购“又快又便宜”的产品,神户制钢所本身就有良好的口碑,这样做更有利于争取订单。

萝卜快了不洗泥”,看来,日本企业同样也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事实上,这是市场法则的体现:不管是谁,在面临“生存还是灭亡”的抉择时,都会点击“求生”按钮。这本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求生的手段是否正当。这就要看为生计而必须放弃什么了。令人遗憾的是,像其他市场的企业一样,日本企业多也选择了只管眼前的快利,而放弃了管长远的更根本的精神层次的东西。与神户制钢所有过业务往来的一家日企高管山田分析说,过去日本企业大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对企业忠诚不二,因此也有利于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然而,随着近年来逐渐引入欧美经营理念,“终身雇佣制”瓦解,日本企业文化也从“珍爱员工及其家人”转向“股东权益优先”。工厂里合同工、临时工开始大量出现,占比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达到30%至40%。而且,越是艰苦和需要技能的工作,越是靠这些临时人员完成,没有技术资格的人也会被派到一线滥竽充数。日产质检造假便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和恶果呈示。

不少日本企业正在为自家的错误选择买单,整个“日本制造”也因此陷入危机之中并进行深刻反思。站在“中国制造”的角度,我们又该汲取什么教训,在哪些方面反躬自省呢?有如此之问,显然要比一味地唱衰“日本制造”要有意义得多。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