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在开展生态保护和推进示范区建设中的经验做法、遇到的困难问题

13.01.2016  17:52

迪庆州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江流域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近年来,该州以“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为发展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林产业建设工程等众多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至目前,该州共有林业用地2826.6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8.95%,森林覆盖率达到73.95%,草地面积1438.4万亩,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3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60余种。2015年,该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一、迪庆州生态保护与示范区建设主要做法 

(一)落实责任,认真实施保护工程。 

一是转变思路,走生态环保路。该州立足实际走“斧锯下山树上山”生态环保之路,开展天保工程,1998-2007年,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4亿元,完成天然林业保护面积172.2万公顷,建立“一个国家级、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2万公顷,占该州总面积的13.4%;转变森工林场为护林机构共23个,建立森林管护站(点)197个;完成公益林建设176.7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3万亩、封山育林144.2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8.5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7.9万亩,工程覆盖乡镇29个、村委会96个,累计涉及农户34942户,2015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4.5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50万亩;同时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柴、建沼气池、节柴灶、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促进生态恢复,完成沼气池 3万余口,节柴灶36000余户,安装太阳能4万多平方米,年均减少薪材消耗约10余万立方米。  

二是统筹资源,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迪庆是云南重要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143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该州为解决好人畜和草畜矛盾,保护草地生态环境,重点实施了人、草、畜三配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对天然草地开展围栏和水利建设,全面提高草地的产出水平和单位面积的载畜能力;实施草场责任制,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划定轮牧期、轮牧区和禁牧区,加大牲畜出栏,严禁草场的超载过牧,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人工草地,减轻牲畜数量增加对自然草地的压力;运用科学手段,采取人工和生物等技术,加大对鼠害、虫害、毒草的预防和治理,维护草地的自然生态平衡;转变游牧民生产方式,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三是加大治理,有效整治水土流失。实施“长治”工程、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西南诸河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目前,该州先后实施流域综合治理25条和生态修复工程1项,完成治理面积453.723km²。治理内容包括坡改梯、经果林、水保林、种草、封禁治理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二)长远谋划,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坚持环保“四不批”和“三严格”,做好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分析、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勘查、部门审查、专家论证后,在进行公示的基础上审批。同时,做好环境监察管理工作,开展环保宣教等综合措施开展环境监督管理。 

二是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改造提升公路等级,完成香格里拉机场三期扩建、香德、德维(塔)二级公路改造,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372公里,初步形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目前,该州正在开展丽香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丽香铁路已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  

二是引入“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找准了切入点,引入“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运用先进的理念走‘以公园建公园、以公园养公园’的路子,普达措国家公园以4.6%面积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区域95.4%范围的有效保护,同时,把“公园与社区的共同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制定《旅游反哺社区实施方案》,对公园涉及的23个村民小组820余户村民进行补偿。2015年,普达措国家公园通过5A景区评审,目前,“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已在虎跳峡、梅里雪山、香格里拉县大峡谷和塔城滇金丝猴等景区陆续推广。该州已划分生态功能区20个,受保护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05%。 

三是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建设特色优质原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地方特色优势畜牧业、特色种植业、高原植物药业和经济林产业,培植龙头企业。2015年末,该州生物产业总产值预计实现42.06亿元,农业产值预计199647.72万元,工业产值预计221138.23万元,销售收入预计204494.61万元,出口创汇预计130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21238.55万元;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9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19.12亿元,销售收入16.4亿元。 

四是提升环保意识。在全国率先启动“禁白”限塑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使迪庆农业科学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全力以赴,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2014年以来,该州启动生态创建工作,全面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州级生态村(乡镇)的创建工作。以展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就,总结推广升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其对全州生态环境保护与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至2015年,完成了两批45个州级生态村创建命名,申报4个省级生态创建乡镇。 

(四)高度重视,制定完善法律法规。 

该州先后出台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获批准实施,迪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征程,生态州建设规划为2012年—2025年,分为启动、全面建设和提高完善三个阶段。 

二、迪庆州生态环境保护和示范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滞后,生态建设能力低。迪庆州人口居住分散,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所辖县(市)均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自然灾害频繁,脱贫难度大。 

二是生态脆弱,修复难度大。该州60%以上的土地坡度都在25度以上,寒温带土地面积所占比率高,且上世纪“大跃进”时期的“毁林大炼钢、铁、铜”,60年的代“毁草开荒”,70至80年代的“森工大战”,给迪庆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特殊的气候因素和地形地貌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见实效。 

三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电力和矿产是迪庆的两大优势资源,是迪庆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随着“两江”流域的大型水电站、“三江片区”矿产业的快速开发,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外来人口的集聚,开发强度逐步加大,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四是缺乏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途径,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由于迪庆地域和在生态安全位置上的特殊性,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得到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 

三、迪庆州生态环境保护和示范区建设对中央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迪庆州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提高造林绿化投资标准。 

二是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迪庆州共有区划生态公益林2650.6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3.77%。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895.63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547.82万亩,县级公益林207.16万亩。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民生问题十分突出,有效保护公益林任务重。请求国家、省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特殊性,对应制定云南藏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将国有林补偿提高到每年每亩30元,集体林补偿提高到每年每亩50元。 

三是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迪庆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十大区域的三个区域交汇地,生态区位异常重要。是天保工程区,林地面积大,同时又是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域。为进一步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和林改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切实让生态保护效益惠及广大林农,恳请国家、省给予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是请求国家层面协调2-3个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省市,对口支援迪庆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的建设。 (迪庆州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