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位远征军将士遗骨将魂归云南施甸孩婆山
“今天是我痛苦的一天,但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昨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96岁的远征军老兵尤广才老泪纵横。70多年前,他的很多战友永远地倒在了缅甸密支那。但聊以慰藉的是,70多年后,当年在缅阵亡的6万多远征军中,又有347位将士的遗骸,将于11月5日经腾冲猴桥口岸回国。据悉,该项目于今年4月10日启动,旨在寻找及收殓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送回国内安葬,并为搜寻到的每一具遗骸进行DNA鉴定,建立数据库,为将来寻找亲属留下希望。此前,2011年和2014年,相关爱心人士和机构已两次前往缅甸,迎回了数百位远征军阵亡将士的遗骸。
寻访不易
多方探寻才找到墓地原址
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此次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今年8月31日,共收殓遗骸347具。
据介绍,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8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当时,中国驻印军共投入3个师,对日作战。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30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3个师,分别在当地修建了3个墓地。之后,来自湖南的士兵刘龙被委任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管理所主任,而他已于20多年前去世。后经他的儿子刘秋达确认,寻访人员才发现,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
而密支那的艾元昌、程长富、邓恭彪、杨玲玲等多位华侨也证实,他们上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到这里扫墓。而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上世纪70年代他们搬迁到这里时,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修建房子时,挖出过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
归国
施甸提供千亩土地安葬英烈
昨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与施甸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遗骸安葬地为位于施甸县太平镇的孩婆山。施甸县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不少于1000亩的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鉴别不易
阵亡年龄集中在20~25岁
此次由民间机构发起的遗骸寻找活动,邀请了多家专业机构参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为遗骸发掘小组负责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据参与专家介绍,因有的葬坑是多人合葬,347这一数字为骨骼鉴定专家依据一个墓葬单位中的最小个体数初步判断得出,实际数据需DNA鉴定报告全部完成后方能确定。
而据陈靓教授透露,由于气温、降雨等环境因素加之人为破坏,此次发掘的远征军遗骸保存状况欠佳,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例。其中,初步统计年龄在15~20岁的有15例,占年龄明确者的7.35%;在20~25岁的有87例,占年龄明确者的42.65%;在25~30岁的有42例,占年龄明确者的20.59%;在30~35岁的有52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25.49%;在35~55的有7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3.43%;55岁以上的有1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0.49%。阵亡年龄集中在20~25岁青年段。
后续
希望让无名英烈都找到亲人
据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秘书长王小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需要寻找和归葬的英烈遗骸涉及到韩国、缅甸、印度、俄罗斯等23个国家,可以说任务繁重而艰巨。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希望。”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说,在完成DNA鉴定后,项目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他同时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更大范围地展开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工作,直至找到最后一具遗骸;同时,我们将积极筹措资金,争取更多支持,尽快展开遗骸下葬工作。”
记者 谭江华 崔敏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