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进口食品市场有点乱 产品标识不清快过期仍在卖
圣诞节、元旦刚刚过去,春节即将到来,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下,比利时的巧克力、法国的红酒、澳大利亚的蜂蜜、韩国的酱菜……各种各样的进口食品逐渐走俏,“洋货”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追捧。在家门口吃遍世界美食已经不再是梦想。然而,事实却没有那么乐观,随着进口食品“质量门”事件频频发生,进口食品的可信度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近日,记者走访了昆明市的部分商家、相关部门,深入了解进口食品的市场现状。
市场
商品“鱼龙混杂”
昆明市目前除了种类丰富的进口食品店外,各大超市都有专门的进口食品区域,提供着富有异域特色的食品供老百姓选购。在位于三市街某商场负一层超市食品区,记者看到各式食品的货架上都有不少进口食品的身影,包括进口饼干、巧克力、牛奶、咖啡、饮料等,产地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类别齐全、样式丰富,包装也颇具吸引力,不少市民正在驻足选购。记者随手拿起几盒不同品牌的饼干查看,观察到其中一盒价值百元的保尔德苏格兰精选饼干(礼盒装)的保质期只到2015年2月18日,食品还有一个月就要过期,再拿起几盒同一式样的饼干,均快到保质有效期。超市售货员对此解释道:“产品已经准备下架,只是下架程序比较繁琐还没来得及做,所以依然在货架上出售。”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进口食品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CIQ”标志基本缺失。据了解,进口食品除需标有中文标签外,还需要粘贴带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证明其经过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如果没有这个标志,就可能存在微生物、重金属超标,染色剂、防腐剂不合格等问题,不排除有些甚至是“三无”产品。
记者就此询问售货员,其表示超市的进口商品都有“进口食品卫生证书”,但却不清楚何为“CIQ”标志。
此外,市场上还普遍存在着国产食品“张冠李戴”混充进口食品的现象。在部分超市里,有一些所谓的“进口”食品,实际上是由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的策略,包装上有详细的中文标注和生产地址,此类产品应属于国产商品,但却被摆在进口食品货架上当进口食品卖。超市销售人员解释:“有的食品是在国内生产,但生产配方或者原材料是国外的,所以也应当作进口食品出售。”随后,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国内市场上出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其中,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无法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