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湖南在抗战中的历史坐标

30.08.2015  19:14

    近日,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相继推出《不可替代的湖南》系列报道,以历史的镜头和相关人物的叙述及配音等方式,再次聚焦了70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湖南人的血性与激情,奉献与牺牲,大义与豪情,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与点滴细节,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举国共庆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湖南卫视的报道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湖南的与众不同与不可替代。

    在《战略大后方》这一集报道中,讲述了在抗日战争初期,地处中国中部的湖南,奋力构筑抗战的战略后方,向前方提供军棉、军布、军粮和铅、锌、锑、铁等各种战略物质,在境内修通了粤汉、湘黔、湘桂铁路等交通命脉,成为当时大西南连接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在短短4分9秒的报道与诉说中,我们清晰看到了湖南在那场伟大战争中的三维历史坐标。

    地理位置决定了湖南必当成为战略通道。湖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属于交通重要枢纽。当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之后,湖南理所当然成为了抗战的大通道。连接全省的公路干线,粤汉、湘黔、湘桂铁路在湖南的接轨,加上衡阳、芷江机场。无论是打通大西南,还是运输和接收战略物质,湖南都担负起了大通道的重任。“对整个全民族抗战,我们是坚强的、可靠的战略后方。”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大通道就意味着牺牲和责任,意味着付出与担当,从历史的史料和珍贵的镜头来看,湖南在抗战中也挺起了脊梁,做到了勇于担当。

    丰厚的战略物资给养凸显了湖南的大公无私。国难当头,湖南人在这场蚂蚁搬家式的大型战略物资输运中成功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较好地完成了重大的历史使命。接收160门苏联造火炮,每年提供的军粮达1000万担左右,提供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湖南丰富的铅、锌、锑、钨、煤、铁等矿产资源,都是军工和中国出口换汇急需的战略物资。为了抗战,湖南不仅在战略物资上无私贡献,而且输送了210万人的兵源,这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湖南人的勇敢与血性鲜明而突出,湖南人的公心感天动地。

    顽强不屈的战略斗志成就了湖南人优秀的基因。“七七事变”后,湖南掀起“捐款劳军、募捐购机”热潮,一位人力车夫揭开车座木盖,倾其所有的钞票铜板,尽数投入捐献箱。全省民众共捐款400万元,捐衣100万套以上。无论是前线杀敌,还是后方支援,湖南人展现出了英勇不屈的坚强意志。更为可赞的湖南人通过办学校、通过戏曲、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形势,鼓舞了全国的斗志。尤其是1937年10月成立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更是推动了抗战文化宣传的深入开展。

    虽然历史脚步已悄然远去,但湖南及湖南人在那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中,不仅没有辜负这一片光荣的土地和秀美的山水,而且书写出了一曲潇湘儿女英勇赞歌。这就是湖南在抗日战争中清晰的历史坐标!

编辑:徐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