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志愿者迈克尔·海尔曼为云南防艾提建议: 预防艾滋病 要让人们主动检测

29.11.2014  13:47

迈克尔·海尔曼

德国人,和平主义者,从事公益事业。“互满爱人与人”驻华代表, “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突出贡献荣誉奖”、“云南彩云奖”以及“泊客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

迈克尔·海尔曼,是国际NGO组织“互满爱人与人”的驻华代表。在他57岁的人生中,已经从事公益事业长达38年之久。这个身材瘦削的德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西方口音的普通话。他爱好和平,乐意去为困苦者带去希望。

从青年时放弃从军而踏上公益之路,到他成为“世界志愿者”在世界各地行走。2005年,他带着5000名小组成员进入云南艾滋病高发区,为数百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高危人群提供帮扶,为无数艾滋病患者带去希望。

昨日,本报对迈克尔·海尔曼进行专访,他想告诉人们,让多数人避之不及的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病,其实并不可怕。

关于公益

要为和平做些事情,去满世界跑

记者(下称记):你出生在德国,是种什么样的成长经历?

迈克尔·海尔曼(下称迈克尔):我有一个好的家庭,我父亲是医生,我母亲是老师。我成长的年代,德国的福利还是最高的福利,我们有免费的饮料,可以免费上学。我们这代人,什么都有,不缺乏什么。

记:是什么让你走上了公益这条路?

迈克尔:当时政府要求每个18岁的男人进入军队(服兵役),那时候如果你不想服兵役,可以去法院申请。我去了法院,告诉他们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我不要进入军队去“打仗”。之后,我被安排去做8个月的社会服务。当时去了临终关怀医院。在那儿我每天跟他们(病人)在一起,聊天、照顾和关爱他们。

记:这段经历给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迈克尔:我发现一个人如果一直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不管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会安静地死去,因为他没有什么遗憾。我感觉(我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这8个月的临终关怀服务。

我的父亲希望我以后像他一样当个医生,但我自己觉得,我要为和平做些事情,去满世界跑,当志愿者,在一些农村做扶贫,去土耳其、意大利等等。

记:有没有哪件事对你影响很大?

迈克尔:1979年,我去了哥伦比亚的一个小城市,很偏远,很落后。在那儿和农民协会合作,用石头水泥建了一所小学,那时那里还没有石头的建筑。在那儿我学到很多东西。我去过最穷的贫民窟,也去过很富有的家庭,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世界上存在着不公平的分配,这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自此以后,我就一直在世界各地做社会工作,到过全球44个国家,在其中的35个国家工作过、生活过,去了解他们的生活。而且那时候已经“认识互满爱人与人”,并且有了合作。

记:你是如何与中国结缘的?

迈克尔:(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丹麦的研究所请我去上海,1987年,我在上海找到复旦大学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学习普通话,那时候我一句汉语也不会说。

后来我离开中国,甚至去到了非洲。我一直希望回到亚洲,那时候“互满爱人与人”在印度有项目,我可以帮助他们筹款,2003年我去了印度,负责“互满爱”在当地的艾滋病等项目。

记:怎么到了云南?

迈克尔:2005年“互满爱人与人”与云南省政府部门有了合作协议,需要一个主管代表,我申请后获得了这个职位。当年我就来到了昆明,跟扶贫办合作,根据我们的经验研究什么适合云南。然后我就留下来了,一直到现在。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觉得什么都很奇怪,但是05年第二次回中国时,我觉得这是我的老家,我突然对什么都很习惯了,这里是我第二个家。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