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边陲迈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9.07.2018  10:02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关于科技,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西南一隅、边疆城市,回望40多年前,地域标签是中国多数城市对昆明的印象,而在许多昆明人看来,也正是地域差距制约了城市发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40年后,昆明刷新了标签,把劣势变成优势,彰显城市活力。截至目前,昆明市已有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08个,昆明地区拥有云南省创新团队174个,占全省的96.7%。今年上半年新增知识产权托管企业1200余家,新增专利申请量1000余件。科技杠杆撬动着城市发展,引来了创新要素,经济正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好起来、活起来。

科技体制改革拓宽工作领域

截至今年5月,昆明市共登记技术合同1025项,合同成交额达到13.23亿元。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这几乎是现代所有人都意识到的。而在昆明市科技局副局长成小兵看来,科技创新能有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体制改革给工作内容带来的转变不可忽略。

20世纪70年代,昆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是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面向要求下,科研工作也一定程度有所限制。尽管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但低水平重复和应用转化率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结合是面临的棘手问题。换而言之,当时科技与经济联系甚少。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全国,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变。1985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昆明随着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流对科技工作进行了调整。据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就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让要素流通,资源整合。除了鼓励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兴办科技型企业,转化应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外,还开放了技术市场,把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鼓励更多的人进行科研。

1991年,昆明市初步实现了对全地区技术市场的统一管理,促进了技术成果的交流与转化,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389份,交易总额6192万元,促进了工农生产。同时,还有200余项成果流向全国。

科技部门改革,处室的细化与增加,说明服务方式在改变,工作领域在拓展,工作模式在转化。这意味着,昆明市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对经济和城市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也进一步说明科技已经朝着农业、社会等领域渗透。”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创新载体实现产业化发展

1992年,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全国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这也意味着,之前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科技将走进企业,融入生产;企业将聚集发展,形成合力。

1999年,根据高新技术产业“二次创业”的思路,高新区逐渐开始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鲜明、管理体制先进的具备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高新技术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渗透效果显著。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相继进入昆明高新区并上市;昆明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三九集团昆明白马制药有限公司、昆明云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区内,产业发展更加市场化、国际化。至2005年,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工程为主导,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同步发展的格局。灯盏花注射液、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医药产品;硅藻精土、硅灰石填充剂等新材料产品;CY数控机床、旋转密封接头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5年,昆明市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D09-32型连续式捣固车研制获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其综合采用的电液伺服控制、自动检测等技术集光、机、电、液、气为一体,对铁路主要干线线路质量改善、提速扩能、保证行车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项高新技术应用只是众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一个小例子。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对经济及社会工作能形成支撑作用,平台的承载作用不可忽略。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昆明市科技创新工作迎来了它的重大转折点。

至目前,昆明市高新技术企业已有800余家,高新技术增加值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的贡献率达30%。在银行办理业务使用的智慧柜员机、电子产品里安装的锂离子电池、上网时接触的视频点播,高新技术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正是高新区的成立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平台,使得技术形成产业并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对外科技交流盘活城市经济

今年南博会期间,呈贡信息产业园与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昆明打造昆明科技创新协同中心(知商谷)。汇桔网昆明公司副总经理冉鹏表示,汇桔网这一知识产权与企业服务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整合线上线下、国内外资源和服务,用知识产权促进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完成后,从涵盖知识产权、生物制药、智能硬件、VR/AR、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行家资源,到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仪器设备的实验室资源,再到包含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外观设计等的创意图库,昆明的企业将享受到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

事实上,以引进技术深化科技发展的形式由来已久。1984年,昆明平板玻璃厂从比利时引进一套日处理原料255吨的电子称量系统,对原料车间进行技术改造。设备运行后,玻璃成品率提高了3%以上,一级品率达81.44%。1985年以后,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需求加大,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的产学研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式。具有了国际视野,昆明市科技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2002年,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与英国PIC国籍种猪改良公司签订协议,引进技术,在云南建立PIC种猪扩繁场。通过3年的努力,该企业在云南初步建立了PIC猪的繁育生产体系。同年,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英国等知名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采用了电控等国际最新柴油机先进技术,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欧4排放标准,功率等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轿车、SUV等多种车型的D16TCI柴油机新产品。

时间拉到近几年,2013年,昆明市成立了云南省认定的首个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围绕超硬材料和制品工艺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在超硬材料微波制备及其成套化装备开发等领域进行合作。据介绍,通过引进国外专家短期来访、交流和教学的方式,立足自主创新,该基地将加强超硬材料领域的研究,推出高水平产业化技术和产品,最终建成集教学、科研和产业化一体的高端示范基地,实现科研成果快速孵化。

通过对外合作交流,至目前,昆明市不仅明确了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路线图,更加快推进了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天元数学国际交流平台的项目建设。同时,根据《昆明市关于“第四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的工作方案》,已征集技术需求363项,落地55项。可以说,科技工作迈上了一个全新台阶。

回望改革开放的40年,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全面,从日常用品到高精尖技术,科技创新与每个产业的发展一脉相承。成小兵表示,正是这股强大的推力,打通了种种束缚,让各类技术和要素得以流入,让城市经济这潭水真正“”起来。(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