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丝路、辐射新中心”全媒体采访团到缅甸
“尊敬的旅客,我们即将到达仰光国际机场……”6月15日中午,伴随着乘务员的轻声播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古丝路、辐射新中心”全媒体采访团缅甸组记者搭乘国航CA415航班,历经1个半小时,到达采访第二站——缅甸,开启了为期5天的采访。采访组走访仰光和曼德勒两座城市,从经济、文化、教育、民间交往等多层次、多方面深入了解缅甸,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邻国。记者发现,缅甸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封闭的国家。发展、开放,同时保持着传统、淳朴和虔诚。
多面缅甸:穿梭于过去与现在
缅甸,对于云南人而言,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熟悉,因为它与云南依山傍水,2000多公里边境绵延;陌生,因为与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国相比,少有中国游客心驰神往。一路走下来,记者看到,随着时光推移,缅甸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缅甸,过去与现在,正在这里交融。
开放的缅甸
外国制造遍地开花
一下飞机,在仰光机场的到达大厅内,一则“华为”手机广告牌映入记者眼帘。而在缅甸采访的5天时间里,华为、小米、OPPO、起亚、肯博等中国品牌,不断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遍布仰光和曼德勒的大街小巷。
一位正在使用小米手机的缅甸当地人告诉记者,6个月前,他花了340美元购买了“米4”,“‘小米’手机在缅甸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他还说,“华为”手机在当地市场份额更大,大约占到缅甸手机市场的60%左右。大到港口建设,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电子产品和交通工具,中国制造牵连着缅甸的方方面面。“电灯、文件袋……我办公室里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中国。”6月15日,记者在仰光港波昂觉码头采访时,码头负责人觉丁向记者展示着“中国制造”。
而在曼德勒,来自云南的摩托车品牌“肯博”随处可见。据当地经销商介绍,肯博摩托车占据了缅甸当地90%市场份额。
留学中国成缅甸学生新选择
“在过去,去欧美国家留学是缅甸孩子最大的梦想,而现在,‘留学中国’也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埋下种子,生根发芽。”6月17日,记者在曼德勒孔子课堂采访时,中方主任何林告诉记者。他说,孔子课堂不仅招收华人,缅甸人、印度人和其他南亚东南亚国籍人士都可以到此学习。
而在曼德勒云南会馆采访时,曼德勒云南同乡会秘书长张世泽同样告诉记者,现在一些缅甸学生主动学习汉语的愿望强烈。“中国与缅甸经贸合作关系在深入,社会需要更优秀的华文翻译,懂汉语将获得更多职业发展的机会。他们的收入比只懂英文的人才高,招工的时候,会英语薪酬为每月20万缅币,会汉语则有每月30万缅币”。记者在曼德勒聘请的翻译小林也向记者证实,自己身边许多朋友都开始选择去中国留学,尤其是去云南的特别多。
传统的缅甸
短裙短裤踪迹难寻
5天行程中,记者注意到,与国内一到夏天吊带裙、热裤满大街的景象不同,仰光街上没有一位女性穿短裙或者热裤,而在缅甸大金塔等地,禁止短裙、热裤的提示牌十分醒目,似乎在诉说着对传统礼仪的坚守。
记者好奇地问当地翻译,短裙热裤在当地是否不被允许?翻译郑女士告诉记者,寺庙、佛塔以及一些正式场合,“特敏”(女士长裙)和“笼基”(男士长裙)是较为传统并符合礼仪的穿着。“日常生活中,较短的裙子和裤子是允许的,但是多数人还是选择传统服饰,可能在曼德勒等地,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大,人们穿着会相对开放一些。”
赤脚逛寺光脚进屋方显尊重
对于中国人而言,穿拖鞋表现出来的是随意,而在缅甸,拖鞋似乎成了较为正式的装束,让人不禁想把它称为“拖鞋的国度”。据当地人介绍,到客人家里做客,在办公室商务会见,抑或是进入佛塔或寺庙,人们都应当脱去鞋子,赤脚走路。仔细一想,“这或许是缅甸人选择拖鞋的原因之一,方便穿脱。”
在仰光传媒集团采访时,进入办公室前,刚到缅甸的记者一行有些不知所措,站在门口犹豫徘徊,不知是否该脱去鞋袜。这时,一旁的翻译提醒,“脱去鞋袜才能进去。”于是,记者们纷纷站在门口脱去鞋子和袜子。事后记者们不禁感慨,这样的场景若是换到国内,实在是有些怪异。而在缅甸当地,那是尊重的体现。
虔诚的缅甸
乐善好施千僧化缘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这里,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心诚则灵已深入缅甸人的心里。
一个小细节深深打动了记者,在仰光街头,居民房前,每家门口都放置着一个土黄色的水盆,或许形状大小颜色有不同,但里面都盛有干净的饮用水,供路人饮用。“你不用担心不洁净,很干净很清凉,你可以试一试。”路人让记者尝一口。而到了曼德勒,缅甸人的施舍之情更加令记者震撼。
19日早晨,大约5点,天刚微微亮,记者们行走在曼德勒大街上。民居前,当地妇女抱着大碗站在自己家门前,让人忍不住上前探询。不一会儿,三三两两的和尚结伴而来,走到妇女跟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越来越多的和尚来到街上,排起队,端着饭钵,等待妇女给他们分发饭菜。原来,这是化缘。翻译林小姐告诉记者,在曼德勒街头,每天早晨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许多家庭主妇,4点半就起来做好饭菜,等待和尚们来化缘,时间可能会有不同,冬天会稍晚一些。”
此外,林小姐还向记者介绍,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的千僧化缘场景会更加令人惊叹,如此多的僧人同时进餐的场景只有在那里才能有幸目睹。僧人们安安静静地在主路上排成两列,一眼望不到头。他们赤着脚、裹紧僧袍,手里抱着黑色的饭钵,等待着饭菜。僧院内的平和风韵,僧人们在阳光下谈笑风生,每一位见证者都能从中发现善与美,那是一种回归净土的释然。
曼德勒的一天:静谧与鲜活画面交错
与仰光熙熙攘攘的热闹不同,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显得更为鲜活,却又具一丝幽静。人们说,在曼德勒的一天应当这样度过:早晨登曼德勒山俯瞰整个曼德勒城,看日出东方;下午逛逛商铺,观手工艺者缝制、雕琢各类民族特色工艺品;到了傍晚,与恋人一起走一段乌本桥,赏黄昏日落。
游
在曼德勒山,赤脚肆意奔跑
曼德勒山是曼德勒城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曼德勒的佛教圣地。或许,在缅甸,赤脚逛庙已经让游人习以为常,然而,沿着蜿蜒的石阶赤脚登上曼德勒山是全新的体验。尽管才200多米高,赤脚爬山对多数人而言还是挺累的,需要不时注意脚下安全,避免皮肉之伤。
登至山顶,坐落着一座古老而璀璨的建筑,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曼德勒城,还能眺望伊洛瓦底江。当地人告诉记者,傍晚时分,许多人会聚集在此观看美丽的夕阳。游人开始陆陆续续到达山顶,微风拂面,光着脚,显得更加无拘无束,不时停下来看看山下那座置于一望无际旷野上的古老城市,享受悠然时光。
在乌本桥,赏原野风光
在曼德勒东塔曼湖上,有一座世界最长的柚木桥,长达1200米,经过150年时光的洗礼,木头已呈现浅灰色。走在桥上,木板有些颤抖,所幸它距离地面并不高,让人没有担心和害怕的感觉。
桥的入口处,许多小商贩叫卖着当地小吃,售卖着西瓜籽制成的饰品,让原本因为陈旧而显得落寞的木桥多了些生气。
行走在木桥上,左侧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右面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野风光。桥边木椅下的阴凉处,不时可以看到有小狗趴在那儿乘凉休息,看起来倒是比人还过得惬意。不时有游人坐在椅子上休息,与狗狗一起眺望远方,看风吹云动,船只穿梭。
看
晨练街景似在翠湖畔
当太阳刚刚升起,天蒙蒙亮,曼德勒城也跟着苏醒。
早晨的曼德勒,微风徐徐,皇宫护城河沿岸更是让人觉察到丝丝凉意,与午间的湿热形成鲜明对比。皇宫护城河畔的清晨,与翠湖有些相似,湖边晨练的人随处可见。跑步的、做伸展运动的人比比皆是。
挂在公交车门外的售票员
在仰光和曼德勒街头,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马路上一辆公交行驶而过,车门外挂着一个人,那便是售票员。到站时,他扯着嗓子喊两声,乘客们听闻后马上上车或下车,车辆又迅速驶向下一站。
而另一类公交也算是颇具缅甸特色。据当地人介绍,这类公交车大多由中型货车或小型皮卡车直接加个斗篷和车位踏板改造而来,许多学校的校车便是这一类型。记者还了解到,这种公交车在当地被称为“傣纳”,一般可乘坐10人,较大的可乘坐16人。
缅甸妇女头顶半边天
在曼德勒街头,经常看到当地妇女拿任何物件,从来不用手提,不管多大、多重,一并往头上一顶就走。而这些物件在她们头上稳稳伫立,似乎从来不会掉落,让人不禁暗自称绝。
记者好奇地问她们,什么时候学会头顶东西?为什么这样?她们似乎也不太清楚,只是微笑着告诉记者,不知道从何时养成了这个习惯,只是见长辈们这样做就跟着学了。
食
在曼德勒街头,街边露天小摊以及停靠在路边的车辆摊铺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一样,缅甸的餐馆和小摊倾向于专注制作一道菜或一种烹饪风格。
早晨7点,街边的早点摊已经坐满了人,大家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或聊着昨天的趣事,或谈着即将开始的一天。三角饺、脆糕、手抓饼、咖喱豆、米粉、饵丝,似乎所有缅甸特色小吃都集中于此。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奶茶与油条的奇特搭配,与国内搭配豆浆不同,缅甸当地人把油条和奶茶看作是“最佳拍档”。
除了在早餐店能品尝到各类缅甸小吃,缅甸的菜市场也是发现美食的好去处。曼德勒菜街上,各类油炸食物、肉饵丝、豆腐面、汤面等一应俱全,不失为体味当地市井风情的好去处。
购
刺绣、木偶、布艺、木雕目不暇接
到了缅甸,不关注一下当地的手工艺品是很难做到的。与国内旅游景点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相比,缅甸的手工艺品值得一看,价格也不算贵,一般在几美金至三四十美金不等,而现场看工匠们雕刻、制作更是为工艺品增加了一丝韵味和人气。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中,最多就是缅甸木雕,繁复的、简洁的、传统的、现代的,几乎都能找到。除了木雕,曼德勒还有一些缅甸特色的提线木偶,大象、马匹、人偶,各类形象应有尽有。缅甸也有许多手工织布作坊,缅甸男人穿的那种裙子似的“笼基”,以及各种布制品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记者 刘静怡 文 刘晓颖 摄(春城晚报)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