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 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
去年6月13日,云南云商优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家新公司的成立或许并没有吸引太多人的目光,但这却是一心堂吹起的改革号角,标志着本土药企“大佬”打破传统,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市场,开始上演一幕精彩的“变形记”。
一心堂是昆明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一转一调的攻坚战中,昆明很多企业主动作为,化危为机,用改革和创新的思维,寻找发展突破口。
跨越“数字鸿沟”
面对成本上升和电商带来的巨大冲击,几乎所有线下零售企业都将突围出路指向数字化转型。但怎样才能跨越这“数字鸿沟”?一心堂或许能给出一些启示。
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昆明本土发展起来的一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全国不断“开疆拓境”。目前,已在9个省市设立子公司,拥有3500余家直营连锁药店、超过1000万名会员。
虽然一路凯旋高歌,但一心堂的头脑却很冷静,眼光也看得很长远。杨志昆是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元化电商中心总经理,在他看来,一心堂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创业”,核心就是电商战略。
“一个药业公司的电商战略会不会就是把药放在网上卖?”面对这个疑问,杨志昆摆摆手说,“互联网+”企业借助互联网转型和改造,绝不是简单地穿上互联网的外衣,也不是传统业态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连锁“化学反应”,培养互联网的基因、核心思维,“触网而新”企业才能避免“触电而亡”,升级转型,迎来新生。
将电商业务作为核心战略后,一心堂尝试“互联网+门店”的新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实体门店,对传统业务进行升级,实现全品类长尾商品销售、员工互联网+创业、非一心堂实体门店互联互通、实体门店移动导购、门店WIFI互联网体验等,将传统门店“重资产”转型为“新资产”。
更重要的是,一心堂整合并扩展了已投资3.2亿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的云南高原特色产品品牌推广平台,借鉴美国Costco供应商俱乐部模式,引入各地优质企业,力图改变云南只能外销基础农产品、初加工产品的格局。
在一心堂的计划中,云商优品电子商务平台最终目标是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新型贸易平台、云南高原产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动机、云南特色产业的孵化加速器,将云药、云花、云茶、云咖啡、云种植、云养殖、云加工、云旅游等推出去,打造云南高原产品品牌、服务品牌、推广品牌,建立云南省最大、最综合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平台。
“这是异想天开吧!”一些业内人士对一心堂这种“上天摘月”般的想法不以为然,但杨志昆说,“互联网+”是云品外销的重大机遇。云商优品将改变过去单一企业单打独斗拓展市场份额的方式,集合众多云南企业力量,共建云南地方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从产业源头到消费者的创新流通模式。
无独有偶,综合考虑了云南资源、企业基因,结合中央、省、市关于对生物制药产业、大健康产业的部署,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这两年也明晰了做精、做强、做大的战略发展路径,确定了“聚焦大产品、培育3+2大市场,OTC与处方药并重,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
如何转,怎么调?
主要是养好“两只鸟”
除了一心堂、昆明中药厂这样的大型企业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在思考如何寻求企业多元化发展道路,位于晋宁县的昆明中天达玻璃钢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刘彦章说,公司十分重视自主创新,多年来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去年,还专门在公司内建盖了一座“专家楼”。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今年新增了2条生产线,用于调整产品结构,准备向电力行业的安全器具、绝缘板材料等方面进军。“两条生产线投产后将成为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销售额每年能提升3000—400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内容,打个通俗的比喻,就是养好“两只鸟”:一个是“凤凰涅槃”,另一个是“腾笼换鸟”。
近年来,昆明全神贯注“转方式、调结构”,就是做好“淘旧”和“扶新”的选择题。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八个字的内涵十分深邃,为我们探寻发展新动力提供了重要遵循。”市发改委综合处一位负责人解析,这里至少包含四个关键词:改革、创新、舍得、统筹。
改革,是发展进步最强有力的引擎。通过改革,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堪称治本之策。具体到昆明而言,此前出台的《昆明市稳增长促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等20个方面提出了46条政策措施。“干货”如此之多,为提振昆明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
创新,则是经济脱胎换骨最根本的依靠。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核心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而根本路径是创新驱动。昆明研究提出了 “188”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总体要求,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8个工业产业和8个服务业产业发展,建立了“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规划、一项扶持经费、一套支持政策、一个考核机制”的“五个一”工作协调机制,目前各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支持政策正陆续出台。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创业创新、工业发展、商务贸易发展等产业发展资金4.6亿元。
打出“组合拳”
合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舍得”。进入“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点早已不在扩张总量,而在提高质量,先要“有舍”才能“有得”。
腾笼换鸟正是对“舍”与“得”的辩证把握——“老鸟”不走,“新鸟”来哪;“新鸟”进笼,“老鸟”去哪?
回答这个问题,昆明给出的答案是: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更要积极扶持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先进产能开拓市场空间,才能形成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的合力。
为此,昆明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老鸟去哪: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圈而不建和长期不投产的项目,坚决裁汰,腾笼换鸟。实施总量控制,对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不再审批新增产能项目。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兼并重组,配套补助和奖励。“新鸟”进笼:在重点推进昆药生物医药科技园、浪潮大数据中心等63个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率先发展,全力抓好昆烟打叶复烤异地技改、金星啤酒搬迁技改、浩鑫铝箔铝材深加工基地等87个传统产业项目技改增效、转型升级,加快构建“4+4”工业产业新体系。
而统筹,是解决发展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方法。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大局,把“鸟笼子”放在全球视野中去观察,寻求更为广阔的“腾挪空间”。
广阔天地,如何让企业“一飞冲天”?这位负责人说,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政策机遇,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工业发展新路子,打造空间协同新格局,引入创新增长新动力,走出开放发展新道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南亚东南亚国家投资办企业,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一批优势成长型、龙头带动型、质量效益型企业。
小到一家企业,大到全市的经济命脉,只有“有舍有得”,“一转一换”,方能转动转型前进之轮。窥斑见豹,相信未来将涌现出更多转型成功的“弄潮儿”,为昆明经济注入更多来自企业的力量。
昆明日报 (记者 马雪荣 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