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名“马踏飞燕”发掘轰动一时 “牛虎铜案”背后的故事
1月4日,包括牛虎铜案在内的7件来自云南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在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亮相,集中展现了云南两千多年前的灿烂文明。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博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牛虎铜案指的是出土于云南的一件青铜器。那么,这件牛虎铜案究竟是怎样的一件器物呢?
虽已退休多年,但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永康仍对当年参与发掘这件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过程历历在目。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小档案☆
牛虎铜案
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
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葬。
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作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小牛,作站立状。大牛和小虎用模具铸造,一次成型,而小牛则是另铸,再焊接。
牛虎铜案是滇国的一件祭器,无论从力学或美学角度看,该器物均几近完美。
在央视节目中描述:这是一个血腥的瞬间,一只猛虎用力撕咬母牛尾部,虽有一对可以刺穿老虎的牛角。但母牛还是隐忍着坚持,它要护住肚下的小牛。
从战国到汉武帝近500年间,在滇池附近存在一个滇国。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但出土的青铜器,可触摸到这个神秘国度。牛虎铜案在祭祀中是摆放祭品的礼器,表达古滇人对生死的看法。东汉年间古滇国灭亡,青铜器与古滇国一起消失在历史之中。如今,走在云南的狂野山间或在某个少数民族的旋律或舞姿间,仍能感受到狂野质朴的生命力。
墓主人身份至今成谜
那么这件青铜器是如何发现的?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20世纪60年代,云南省江川县的一些农民在李家山挖出一批古代文物,后来被证实这些文物来自2000多年前的古滇国。古滇国是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起的王国,疆域主要在今天滇池一带。
历史上,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古滇国有少量的记载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文字资料了。
一直以来,古滇国都非常神秘,为了寻找这个消失了千年的古国。文物工作者开始对李家山滇池墓葬进行考古发掘,不久就发现,在李家山附近分布着近百个古滇国墓葬。
197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对李家山24号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包括牛虎铜案在内一批丰富的随葬品。除了青铜残片之外,这些器物都造型精美,而且可以和50年代挖掘出土的滇王墓相媲美。但在墓葬中并没有找到墓主人的蛛丝马迹。
一年后,牛虎铜案得到复原,牛虎铜案重达十多公斤。
《左传》中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戒”,在中国古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和祭祀。祭祀礼器往往是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像牛虎铜案这样的礼器,绝不是一般贵族可以拥有的。因此有专家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应该是一位王室成员。还有专家认为牛虎铜案的主人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滇国,牛是财富的重要标志,吃牛肉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古滇族人认为公牛是传承生命的种子,是他们民族繁衍不息的象征,更加珍贵。
马踏飞燕
发掘时遭到工人质疑
1972年,春节刚过,张永康就和同事一道去李家山,一直呆了4个月,天天都在发掘。
当时一共发掘了27座墓,在24号墓里发现了牛虎铜案。墓穴里的牛虎铜案已经断成好几截,牛头是牛头,盘子是盘子,小牛是小牛。再把附着的泥土清理后,用棉纸包起来,挑到入住的地方,用箱子装起来。最后才运到了博物馆技术部。
张永康说,发掘时,请了20多个当地人。每天的工钱是两三毛。当时很多老百姓都难以理解,为何要花这么多钱来发掘:“你们挖的铜,每公斤能卖3块。我挨你们算了账,最后还是亏了。”
张永康他们当时的解释是:“我们不拿了卖,是拿了给国家收藏、研究。”当地人又质疑:“收起来么,烂了嘛。有什么用。” 张永康回答:“我们会修复的,要拿来研究云南的历史。”
1972年,牛虎铜案发掘的简报刊登在文物杂志上。当时刚好在甘肃发现了马踏飞燕,于是就有了“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牛虎铜案在当时的名气非常大。(春城晚报 记者张勇)
编辑:房天琦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