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合科考记录近万物种 超过150种是新的
葡萄石豆兰、八莫豆腐柴、红岗异齿鰋、陆生缅甸跳钩虾……你知道这是啥吗~
翠绿山水间,藏着丰富的物种。蔡石拍/摄
自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成立以来,中缅联合野外生物多样性考察活动已开展了5次,记录和采集物种已达近万种,发表两栖爬行类、鱼类、蜘蛛、兰科、秋海棠科、樟科、天南星科等150多种新生物种,植物新属两个,陆续还会有更多成果发表。
野外烘烤标本 通讯员黄述银/摄
路边用餐 通讯员黄述银/摄
东南亚中心是境外机构,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管,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
安装红外相机 宋亮/摄
中心属于研究与教育型院属境外机构,将集科研、教育、智库三位于一体,是面向整个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海外科教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建成4个核心研究团队和48个国际合作项目,项目范围覆盖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
◆科考成果◆
水生生物:发现4个鱼类新种
2014年底,在缅甸进行了第一次鱼类资源调查。在进行的5次考察中,每次采集的标本都在一两千号左右。东南亚中心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小勇说:“每次考察都在一个月左右,而且有的地方只是粗略过一遍,就能抓到很多东西,说明缅甸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这几天第六次联合科考正在进行。
红岗异齿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供图
目前,已发表红岗异齿鰋、罗城高原鳅、西畴高原鳅、高黎贡鰋等4个鱼类新种,发现-沈氏洞镖水蚤一新属新种,缅甸新纪录种有5个。在缅甸采集的标本中还有好几个新种,也将渐次发表。
考察途中 通讯员黄述银/摄
蜘蛛:发现290个新种
东南亚中心项目组“东南亚洞穴无脊椎动物的分类、起源与保护”,在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的带领下,对东南亚地区蜘蛛种类进行了多次野外调查,近两年中,合计发表13新属290新种。
幽灵蛛科蜘蛛生活在室内墙角、屋顶等暗处,常被作为家居蜘蛛,物种多样性受到低估。近年来,蜘蛛分类学者认识到幽灵蛛在野外也是一种常见的蜘蛛。
舌突蛙-喜马拉雅地区亚洲角蛙科新支系 通讯员王凯/摄
两爬:鉴定22个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车静带领的团队,主要负责泰国中、北部两栖类多样性及代表物种的资源挖掘。针对两栖类的调查,已收集838份样品,共鉴定出5个科11个属的22个种(4个疑似新种)。
中国、泰国、缅甸新增两栖类新科记录——亚洲角蛙科,将亚洲角蛙科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至其北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野外搭棚 通讯员李仁/摄
整理标本 通讯员李仁/摄
民族医药:记录采集100多种药用植物
东南亚中心传统医药与民族植物学研究组,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杨雪飞副研究员的带领下,从2015年至今,完成了3次野外考察,涉及2个大型药材贸易市场。20多个传统集市及其周边生境和社区。记录和采集野生和半栽培蔬菜9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100多种。
葡萄贝母兰近照 金效华/摄
植物:发现植物新种13个
在2014-2017年中缅联合科考中,对缅北地区野生植物的多样性研究不断获得新进展。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发现八莫豆腐柴、盈江暗罗、葡萄石豆兰、葡萄贝母兰、腺苞石海椒、墨脱角盘兰等13个新种,后续疑似新种经鉴定将陆续发表。
为了纪念东南亚中心对缅甸北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大力支持,将其中一种以该研究机构英文名称缩写CAS-SEABRI来命名,燕尾凤仙花(Impatiens casseabriae)。
红胸山鹧鸪 Myint Kyaw拍摄
楔尾伯劳 Myint Kyaw拍摄
鸟类:记录鸟类319种
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科研人员在缅北克钦邦葡萄县开展了4次大规模野外科考活动。采用样点调查和安置红外相机获取缅北鸟类多样性信息,共调查了304个样点,记录到鸟类319种,包括两种缅甸新纪录种红胸山鹧鸪和楔尾伯劳, 鹎科、画眉科、鸠鸽科、雉科是记录最多的鸟群。葡萄地区的鸟类区系比较复杂,除了与东南亚等地的鸟类组成相近之外,在1000米以上,鸟类的组成更接近喜马拉雅山系中的类群,与我国的高黎贡非常类似。(记者 杨质高)
编辑:上官艳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