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记者走进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中华文化“保护者”
云报全媒体记者拜访马六甲文化工作者。念新洪 摄
马六甲的中国店铺。念新洪 摄
循着云南老乡郑和的足迹,6月27日,我们云报集团全媒体采访组一行四人来到马六甲。海峡边,掬一捧海水,想到600多年前郑和率领船队长途跋涉来到此地的壮举,心中仍不免澎湃。
600多年前的郑和是先导,而今,华人已是当地三大族群之一,走在马六甲老城,挂着红灯笼的餐厅、贴着对联的木门、处处可见的汉字店标……视觉观感的背后,是一代代华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在马六甲一天的寻访中,我们有幸接触到几位致力于中华文化保护的当地华人,得以知晓这“背后”的努力与付出。
“早期的华人在马六甲和当地的女子成婚,他们的族群就叫峇峇娘惹……荷兰人统治马六甲期间,共任命了10位华人来管理当地的华人事务,他们被叫做‘甲必丹’,就是英文‘captain’的意思……”聊起当地华人的历史和掌故,曾昭智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在马六甲经营一家沉香工艺品店的他,业余时间不仅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当地的中华文化,2012年第29届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在马六甲州举行时,他就担任了节目总策划,策划举办了包括相声表演、武术汇演、诗歌朗诵等等节目,而记者在马六甲河对岸看到的印有4副书法作品的巨型“书法墙”,也是文化节中的项目之一。
当记者问曾昭智,在马六甲有多少像他一样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民间人士,他算了一算,“有20个人左右吧!”
说到这里,曾昭智起身带我们去找他的一位“同行”陈丽晴女士,在当地最古老的庙宇青云厅的办公室里,陈丽晴特地打开资料室、抱出一本本用塑料密封起来的珍贵资料给我们看,“青云厅建于17世纪,以前还是‘甲必丹’解决华人纠纷的仲裁处,留下的资料非常多,有会议记录、收款记录等等,是研究马六甲华人文化非常重要的文献。”陈丽晴告诉记者,她目前做的工作,是整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制作成电子版,更好地保留下这段历史和文化。
而在客家公会温古堂,记者又见到了另外两位致力于中华文化保护的当地华人,馆长杨家财、导览主任出德成,除了在温古堂的身份外,一个是颇有成就的生意人,一个是学校老师,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他们在业余时间筹款、设计、施工,一步步建起了一个小而全的客家“博物馆”。
采访中曾昭智还告诉记者,为了让中华文化在一代代的华人中传承发扬下去,他们还特别注重吸收青年人到队伍当中来,马六甲的传统项目“三山九九”,即九九重阳节登三宝山的系列活动,就交给了一个年轻人的社团“马六甲中华大会堂青年团”来做,该团体顾问陈寿锦说,作为第三代华人,来做这样一些工作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要把这些文化留下来、传下去!”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念新洪 乐志伟 陆橙 刘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