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云南人:观察者肖明超
肖明超-记者韩焕玉摄
近期,有个“下辈子最想投胎地”网络调查引起不少人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各地当中,云南人最“讨厌”自己的家乡,只有3.9%的人愿意“留下”,最受欢迎的投胎地上首都北京。
而对于已提前一辈子实现“投胎梦”的肖明超来说,家乡云南却是他最难以割舍的情怀。
从2001年大学毕业只身一人闯广州,到如今成立公司自己当老板。在十多年摸爬滚打、笃力前行的事业道路上,肖明超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的云南人身份。他从不试图掩饰或去云南化,相反,却在每一次的人际交往中,坦荡地自我介绍“我是云南人,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彩云之南”。
在他看来,云南人实在,不懂修饰,就像大多本土企业不会品牌营销;云南人坚持自我,有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最具怀疑精神;云南人追求“小确幸”,很小的确定的幸福就能满足,当然也缺少一股闯劲;云南人充满诗意,在慵懒悠闲的环境里长大的云南人,人人都有艺术家的浪漫情怀,闲暇出艺术。
他是创业亲历者,从一无所有到青年才俊,又是一个观察者,准确分析自身和行业的长短优劣,在不断变化的商圈里锐意前行。
出走云南
2001年,22岁的肖明超,毕业于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正赶上国家大学毕业生分配和自主择业的“并轨”过渡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敢于选择自主就业,缘于自己不安于现状、好奇心强所致——如果就这样回到老家,最终被分配到什么部门工作并不确定,甚至可能会到乡下去工作,肖明超希望自己掌握命运,他想出去闯一闯。
在四年大学中,当其他同学都在忙着啃书本、学知识的时候,家境窘困,靠贷款交学费的肖明超已经不得不琢磨着赚钱了。他在云南大学创办了社会实践社团,并策划了面向云南省高校学生发行的“信息速递”直投杂志,通过为校外饭馆、小店以及面向想进入高校的学生市场的产品打广告,每个版面能赚到2400元的广告费,他组织社团学生去拉广告,给每单广告提成20%,那个时候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也才300元。
他还耍“鬼点子”,把学校墙上需要招聘兼职大学生的广告海报撕掉,自己把电话记下来,跟同学合伙做中介生意。靠着这些零敲碎打赚来的钱,肖明超终于熬到了毕业。
找工作的难度超过了他的想象。
他向当时最受热捧的企业云南白药、华为、宝洁等各大公司投了简历,但全部杳无音信。
让他触动最深的,是那年4月份上午的一个毕业季高校招聘会,在昆明理工大学破破烂烂的足球场上举行,毒辣辣的太阳照在涌动的人潮上空,每个学生都筋疲力尽地在人群中穿梭着投简历。而夕阳西下,散场以后,空旷的操场上出现几个清洁工人在忙碌,那些被主办方扔掉了的摞的高高的简历被当废纸拉走了。
于此,在一种失落和失望的心情中,肖明超选择出走云南,准备到北上广寻找机会。
一路向北
有件事至今说起来,肖明超的自豪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他是全校第一个用互联网找到工作的学生。
2001的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利用率都还很低。学了一些电脑知识的少数大学生们,只能对着干巴巴的网页浏览有限资讯。而肖明超却独辟蹊径,记下所有能找到的公司邮箱,遍地撒网,一封接一封地发自荐简历。
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那时候会发邮件的人少,各家公司收到后都会认真查看,最多的时候,肖明超收到了五六十份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地单位的面试通知。
最终,肖明超选择了中国知名的零点调查公司广州的分公司,而这些则缘于他在大学四年中,组织学生社团所做的大量市场调查实践的经验。
在这里兢兢业业干了仅一年,肖明超就迎来了事业起承的转折点——公司内部招聘武汉分公司经理。他凭借精彩的规划方案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北上武汉,担任分公司经理一年,肖明超超额完成任务。而因为不适应当地闷热的气候,他又选择继续北上,进入北京零点总公司,一直干到公司副总。这是2003年,肖明超毕业后的第三年, 24岁。
“除了已有的积累,离不开他天生的勤奋”,这是三哥肖明帅最为肯定他的一点,“这是他的制胜法宝,大学时候是,工作依然是。”
2006年,拿了最后一笔奖金后,肖明超决定离开零点,寻求新的突破。随后,加入了盛世指标数据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后来做了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随后,肖明超在圈内愈加活跃,几乎所有中国前沿的营销和创新峰会都有他的身影,肖明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