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村书记:感谢人民网传来总书记的“特别回信”
“我真的是很紧张也很激动,没有想到能跟总书记这样‘见面’!”福建省宁德市赤溪村支书杜家住对人民网记者表达着自己激动的心情。今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与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村民视频连线,杜家住代表全村人向总书记汇报了赤溪村的扶贫新进展。
习近平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记者兰红光/摄
杜家住说,感谢《人民日报》30多年来一直关注赤溪,感谢人民网这个平台。“我想象不到,竟然能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见到总书记,听到总书记对我们的肯定和关心,感觉很真实、很亲切。”
春节前,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深入福建宁德赤溪村采访,并于2月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0版整版和人民网首页头条刊发了赤溪村脱贫致富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采访期间,杜家住托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给总书记带去了一封信。
春节过后,人民网记者再次回到赤溪村“走基层”,并在今天与总书记进行了视频连线。杜家住在连线中向总书记再次汇报了此前信中所写的赤溪村新变化:“杨赤公路正式通车,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600元。您倡导我们保护下来的绿水青山,真正的变成了老百姓山上的银行。全村贫困率从80年代的92%,下降到现在的1%。”
在人民网演播室,总书记给杜家住和赤溪村民传来了“特别回信”。他说:“‘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里面也确实凝聚着宁德人民群众、赤溪村的心血和汗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1988年-1990年,习近平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四下基层”,亲身参与当地的扶贫工作。此后,他也始终关注这里的发展。去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介绍宁德市赤溪村扶贫工作的文件上作出重要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杜家住通过视频告诉总书记,这次批示让赤溪村村民“倍感振奋,欢欣鼓舞”。
2015年,赤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600元,比2014年增加了近3000元。依托太姥山、九鲤溪的美丽风光和畲族民俗文化特色,赤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的“旅游+产业”扶贫,赤溪村从三十多年前的贫困村,成为了如今的美丽村庄。
杜家住告诉人民网记者,2016年伊始,赤溪又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春节期间,村民都忙着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连去邻村走亲戚都顾不上。“今年春节来的游客很多都是慕名而来,来看看我们‘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变化。村里的农家乐几乎爆满,有的游客中午都找不到空位吃饭。街上还常常堵车,游客的小轿车排着队一直堵到村口。旅游发展起来后,对农民思想冲击很大。大家都意识到,要主动寻求方法脱贫致富。”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完全消除贫困,确保少数民族群众一个也不掉队。”杜家住对总书记做出保证。总书记也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扶贫根本还要靠自力更生、还要靠乡亲们内生动力。但是党和国家会一直关心你们、支持你们。”
为了消除赤溪村最后1%的贫困人口,杜家住盼望,在2016年,能进一步提升赤溪旅游扶贫的质量,借旅游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建立种植产业合作社,打造有赤溪特色的乡村美食品牌。“我们一定再接再厉,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作风,带领村民苦干实干,让村民的收入更上一个台阶!”(记者唐维红 赵艳红 潘婧瑶)
习近平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赤溪村村民。于凯/摄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