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友点赞时隔七年再提调高个税起征点
云南网讯(记者 黄翘楚 实习记者 夏方海)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这意味着近年来备受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将被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对于这一热点话题,云南本地网友市民纷纷表示,提升个税起征点对于提升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条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七年后再提调高个税起征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向艰苦地区、特殊岗位倾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据了解,自2011年个税起征点即调整为3500元之后,至今一直没有调整。《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颁布,也是中国第一部税收法律。
回顾个税历次调整历程:1981年版个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同时规定了800元为个税起征点。1986年9月,针对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国务院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纳税的扣除额标准调整为400元,而外籍人士的800元扣除标准并没有改变,内外双轨的标准由此产生。1994年,内外个人所得税制度又重新统一。2005年8月,个税费用扣除额从800元调至1600元,同时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2008年3月,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600元每月提高到现行的2000元每月。2011年6月30日,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将工薪所得9级超额累进税率缩减至7级。
相关资料显示,1981年职工平均工资约为每月60元,起征点800元约为平均工资的13.3倍,之后直至2005年起征点调高到1600元,起征点也仅为月工资的86.3%。但当2011年将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之后直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现有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状况,希望做进一步的上调,以减少中低收入者的压力。
现有税率月薪3万需缴税近5000元
记者了解到,2011年,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纳税人从9000多万人减少至3000多万人,普通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受益最大。但在之后的7年间,因为收入和消费均在连年上涨,人们普遍认为现有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状况,需要做进一步的上调,以减少低收入者的税收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在这7年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的上涨幅度都在10%以上。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也在连年上涨,其中2011年上涨5.4%,2012年-2014年每年的涨幅也都超过2%。
具体个人所得税应缴税额怎么计算呢?个税的计算公式显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金额-各项社会保险费-起征点;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通过这两个公式,结合税率表后,我们就能算出应缴纳的个税额。
比如,赵先生在2018年一月份税前工资15000元,他需要缴纳各项五险一金1300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5000-1300-3500(起征点)=10200元。参照工资税率表,全月应纳税额>9000到35000的部分,适用税率25%,速算扣除数为1005。所以,张三个税缴纳为10200*25%-1055=1495元。再比如,张女士税前工资30000元,扣除五险一金4045后,她的个税高达4608元,个税已经占工资总额的15.4%,到手工资仅有2万余元。
市民网友点赞提高个税起征点
工薪阶层成了个税缴纳的绝对主力,有数据显示,当年月收入在1万以上人群的工资薪金所得个税,占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收入的比重已近七成。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之后,云南网采访了多位市民和网友,他们认为目前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确实比较低,提升个税起征点对于提升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条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觉得还是好的,因为现在普遍工资都增长了,提高个税起征点无疑将切实改善我们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对于今天的这一热点话题,在昆明工作20余年的曾先生表示,自己虽然工资为8000余元,但扣除5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均在6000元左右。同样,在云南州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女士也表示,提高个税起征点,对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很有意义。
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希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7000元的网友占比5.8%。此外,希望提高至7000-10000元和20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比27.5%和21.9%。而希望起征点提高到10000-20000元的网友数量则达到了29.9%,占比最高,剩下还有一部分网友则认为需要根据当地房价和收入消费水平来确定起征点。你又希望提高到多少呢?到手的工资增加了,网友和市民一片点赞声,具体的个税调整方案,还是静待细则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