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发力 应改善金融和产业生态

01.07.2015  14:41

  2008年后,中国基本和发达国家一样,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就是解决外需衰退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投资不足、就业和经济下滑以及地方税收缩等负面影响。但是相对国有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轻资产低利润的中国中小企业群体无法获得来自于银行的金融扶持,大量的贷款流向了承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央企、地方国企和后来的政府投融资平台。

  换言之,曾经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产能过剩,投资效益恶化。这使得银行业后来为了维护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形象,不得不铤而走险,去寻求高收益的投资,从一开始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到国家住房消费刺激政策驱动下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投资,从后来的表外银信银证的理财业务到给中小企业的高利息短期限的放贷,都使得中国经济在宽松货币的政策推动下,实体经济“钱荒”、虚拟经济“钱多”的失衡格局变得更为严重。

  何以如此?首先,中国宽松货币政策与信贷扩张,使得消费者通胀预期和抗衡货币购买力下降而追求高收益投资的情绪高涨。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和经济繁荣的稳定格局下,人们往往会以提前消费的方式来克服购买力下降的问题。而在中国,产业生态和金融生态却更有利于消费者脱媒或用杠杆投资稀缺的资源,利用物以稀为贵的价格攀升特点,实现低价进高价出的高盈利模式,从而抗衡货币增发带来的未来购买力下降的风险。

  其次,通胀发生在金融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这主要是因为消费意愿被追涨杀跌的股票投资所替代,而上市企业或一般企业有钱却找不到能赚钱的好项目,所以,政府大量投放货币,试图形成商品价格上升,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从而降低其实际利率,达到改善企业盈利环境的效果,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主要是因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供求失衡导致产能过剩,压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导致企业商业利润日趋恶化,这使得银行业的放贷增加了风险溢价,而最终使中小企业资金贵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找不到好项目的产业资本和宽松货币政策增加的金融资本都汇集股市,利用消息、政策和事件,放大其增值的影响力,并让汇集的资金在某些板块,形成强大的做多做空的力量,有时更是以融资融券等加杠杆方式来增加市场资金的能量,以实现低价进高价出短线操作的高盈利目的。但是,在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持的情况下,点位不断的上涨反而会增加市场越来越不安的心态,这样,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导致股价大起大落。于是,沉淀在资本市场中的大量资金,再回流到银行体系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所以,中国式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普遍和显著:钱荒的银行越来越多,股市走势对流动性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从而无论是直接金融体系还是间接金融体系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即使央行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但是货币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和投资力量却已变得十分有限。货币政策有效性日趋低下。

  总之,中国经济的金融生态(直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产业生态(商业利润日渐增长的环境)还处在较为低下的状态中,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可能非常有限,但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和确保股市的流动性及其高位估值水平,降息降准的宽松政策还将继续。只有金融生态和产业生态得到重生和改善,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正面效果才会真正有效地体现出来。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