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贯彻陈豪指示精神 昆明力当跨越发展急先锋

20.02.2017  21:32

日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来到昆明市调研。他在调研中要求,昆明市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胸襟、提高境界,在勇挑重担作示范,提质增效上水平,深化改革扩开放,加快融合促发展,狠抓党建从严管等方面下好功夫,努力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展示应有担当、作出应有贡献。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陈豪同志指示精神,本期理论版特刊发一组理论文章,就讲话精神和昆明需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作深入解读和阐释。

勇挑重担作示范

在实现经济增长、转型、跨越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昆明市位置特殊,地位重要,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陈豪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昆明上一个点、下一个点对全省都是不一样的,昆明市上一个点对全省贡献很大,下一个点全省就得花大力气去补”。昆明市应该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尤其是要发挥经济上的首位度优势,既要扩量,提升昆明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有一个大的突破;又要提质,提高昆明市的经济质量,调整和优化昆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促进和推动昆明转型发展;更要培育新兴产业,尤其是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大数据、大服务、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创“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及产业集群,促使昆明既转型发展,又跨越发展,为云南实现经济增长、转型和跨越发展勇挑重担作示范。

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处于新起点新阶段的昆明,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多,其中“放管服”的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所谓“放管服”,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和探索政府应该放哪些权、怎么放权,政府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管理、怎样加强管理,政府应该搞好哪些方面的服务、怎样搞好服务,特别是怎样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更良好的政治生态。在昆明调研时,陈豪书记还希望昆明做好开放型经济这篇文章,尤其是在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形成等根本性问题上,昆明市要勇于担当,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积累经验,当好火车头、排头兵,为云南改革、开放和创新勇挑重担作示范。

在新起点新阶段抢抓新机遇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处在新起点新阶段,昆明的发展应该有新理念新思路。昆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转型”既是昆明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又是昆明发展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只有自觉把思想观念站在“转型”这个新起点上,立足昆明,放眼全国全球,尊重规律,顺应民意,紧跟时代,顺势而为,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才能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积极作为、创新作为;才能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昆明跨越发展上积极作为、创新作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好用活国家政策,脚踏实地地推动昆明转型发展,在抢抓发展新机遇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在力争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到2020年,云南力争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云南省“长子”的昆明市要奋勇争先,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实现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如陈豪书记所分析的那样,与全省其他州市相比,昆明市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并根据中央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进行一一对照,找差距,补短板,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此为契机,调整和提高昆明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和升级昆明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提升昆明整个城市的品质和品位,进而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供给结构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在“三个生态”的形成和建设上勇挑重担作示范

在昆明调研时,陈豪书记希望昆明在全省率先形成和建设“三个生态”,即一是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或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二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具体讲,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形成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把昆明建设成为西南一颗最靓丽的明珠。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以党风促政风,通过持续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使昆明市的党风政风持续改善,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牢牢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着重培育和形成想干事、敢干事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冲锋陷阵,敢于突破难关,提振“精气神”,形成万商云集的良好环境,进而形成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三个生态”的形成和建设,是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三个生态搞好了,昆明就“万商云集”了。

(李彦龙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提质增效上水平

向着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昆明稳中有进的发展轨道上,始终镌刻着“提质增效”的改革精神和创新引领。

作为云南省省会和唯一的特大城市,昆明无论是在经济首位度、产业聚集度或是在区位、交通和文化方面,均具有省内其他兄弟州市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在提质增效的引领和实践中,昆明正蓄势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官渡区生产总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与“十二五”初相比,增长近一倍;西山区依托海口工业园区,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区全年在工业、科技等领域发放扶持、奖励资金近5000万元;在没有工业园区的盘龙区,以商务服务为载体的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正快速形成,20多幢商务楼宇税收达千万元以上;五华区则逐渐形成了“一廊四片”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致力于提质增效的新昆明,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领域努力探索,初见成效。

但需要指出的是,与成都、贵阳、南宁等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昆明经济还存在着诸如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速度不快等等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2016年,昆明全市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指标,在完成年初下达任务的情况下,仍小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在调研昆明市和滇中新区时指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昆明要抢抓“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机遇,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全面小康,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重中之重是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提质增效上下好功夫:

一是要认清昆明发展的新机遇。当前,昆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把地处西南的昆明推向了开放前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为昆明争取基础设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民生领域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何研究透、争取到、应用好这些新政策和新机遇,将成为昆明经济提质增效的基础。

二是要抓住“提质”这个核心。通过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昆明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地标性企业。昆明中铁打造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生产基地;云内动力高速车用柴油机生产基地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南天电子研发生产的智能化金融设备,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昆船生产的机场行李分拣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克林轻工成为国内最大的制糖机械制造及成套设备出口企业……通过统筹运用科技研发、标准制定和市场应用等手段,昆明传统优势产业这颗“老树”发出了新芽。

三是要抓住“补新”这个关键。陈豪同志指出,昆明发展不能亦步亦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到勇立潮头。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好大健康、大文创、大旅游、大数据和大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业态,为全市经济发展增创新动能。另一方面,要结合好国企改革的大背景,淘汰落后产能,对过剩产能进行改造升级。从2016年一到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昆明全市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7.1%;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下降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新兴产业逐步引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工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

面对新形势,昆明经济不能再沿着传统思维和模式发展,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看清发展方向。把重点放到提升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落实历史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在关键领域率先形成发展新动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使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溪瀛 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深化改革扩开放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实现昆明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重中之重。

第一,统一思想和行动,明确新起点和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整个社会都面临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沉重压力,昆明亦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就已经为云南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昆明应当沿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道路、方向、目标上形成统一意志和步调,与此同时,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准确把握陈豪书记对昆明发展的指示和要求,真正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昆明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二,以目标为导向,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比如,“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提出,大抵上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多的指向于民生领域,所以“精准扶贫”也好,教育医疗养老也罢,其中的种种问题,都应花大力气纾解。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无异于整个城市的品质和格调都应上升一大截。又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归根结底是要构建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具体的实践路径即是“简政放权”。再如,昆明乃至整个云南要想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就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既积极的“引进来”又勇敢的“走出去”,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大力推进通江达海的路网、广覆盖的航空网、区域性国际化的能源保障网、安全可靠的水网和高效共享的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努力构建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破解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为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改革也好,开放也罢,都离不开创新。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创新更是昆明稳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创新当然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方面的创新、教育方面的创新等方方面面,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主政者的智慧和勇气,有时候更是极为考验人的毅力和耐心。就当前而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旧方兴未艾,为了让“双创”真的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同时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昆明一方面应该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为各种创业创新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的原则,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资源支撑。

陈豪书记指出,“当前的云南,形势予人压力,催人奋进。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和困难同在。”在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我们既面临着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思想还不够解放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有自身的区位、资源、开放等优势和条件,加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云南交汇叠加,云南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昆明唯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信心,依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云岭大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来,才能担当好云南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

(祝岛 作者为在读硕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加快融合促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勾画的宏伟蓝图,也是每一个昆明人放眼世界、融入国际的城市理想。昆明要想成为国际中心城市,必须踏上成为全省增长极这一台阶。云南不同于东部发达省份,无法高起点新造一个新增长极,对此,需要调动滇中新区与昆明市的积极性,形成滇中新区与昆明市既融合发展又相对独立的体制机制,全面发挥滇中新区政策优势和昆明市生产力要素集聚优势。应当把昆明市和滇中新区看成一个整体,是一盘棋、一家人、一个命运共同体,加快滇中新区发展,就是加快昆明市自身发展。

市区融合发展,既是省委、省政府对建立新区管理体制的原则要求,也是充分调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实现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一体发展的战略选择,顺应了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融合发展趋势。将理顺省级、昆明市与滇中新区的关系,清除了体制机制上的“羁绊”,在经济发展、产业打造、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整个区域发展活力,推动“市区”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合则两利”。此外,昆明市和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对于打造滇中区域核心增长极,带动、撬动、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带动作用。

昆明市和滇中新区市区融合、联动发展,是共同的责任,也是共同的事业;是历史的使命,也是责任担当。更好地推动市区融合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市区”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做到上下同频共振、左右协调配合,工作无缝对接、发展联动融合,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力、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新区、群策群力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二是科学谋划,规划引导。规划是一个区域开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地区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依据。为此,滇中新区要把新区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来思考、来谋划。要彰显规划的科学性,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与社会事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要体现规划的系统性,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好新区各类规划。要强化规划的生态性,突出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新区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重建相融合,充分显示自然之美、山水之美,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滇中协同、昆明统筹、新区管理、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是科学统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力构建既有利于市区融合发展,又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障新区和昆明市用地需求,促进市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新区开发建设首要位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成网成型成体系。昆明市和滇中新区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对接滇中城市经济圈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一体运行。要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昆明市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新区的支持力度,同步推进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新区产业承载和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强综合执法管理,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力量,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为新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路径愈发清晰,接下来就是努力去闯去试,撸起袖子加油干!随着昆明市和滇中新区携手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明确,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必将真正实现市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强情感认同、强化行动协同,真正做到上下同频共振、左右协调配合,工作无缝对接、发展联动融合,形成齐心协力建新区、群策群力促跨越的强大合力,奋力开创市区跨越发展新画卷,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祉瑶 作者为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狠抓党建从严管

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在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的前提下,在昆明市承担着拉动全省跨越发展示范意义的角色定位下,昆明要担负起全省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必然应当以身作则、一马当先。而在这其中,党建工作则是重中之重,昆明市的党建是否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昆明自身乃至云南省的跨越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风正,则民风正,则社会风气正,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能稳步、健康地发展。若党的建设出现了问题,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将受到重挫,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难以兑现,更不用提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落脚到昆明市的发展来说,亦是如此。

狠抓党建从严管,核心在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归根结底,很多党员干部在原则性问题上犯了错误,就是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只顾眼前蝇头小利,不顾国家长久之计,只顾个人得失,不顾集体得失,从而使得我们的人民群众,甚至是很多党员干部都质疑共产主义是否能实现,质疑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否合理,质疑我党的执政地位,继而失去精神支柱,失去了政治灵魂,也就对党的建设失去了信心和信念。

狠抓党建从严管,重点在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社会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其根本利益、其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都是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琐事,这些小事、琐事或许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但却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党在执政过程中,有没有真正将人民的利益落到实处,有没有真正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而这也就成为了考量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否合格的标准,成为了衡量党的建设是否有效的标准。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方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方可从这些作为中,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群众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实现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

狠抓党建从严管,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注重预防。惩防并举,一直是我党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昆明几位“位高权重”官员的落马,对昆明的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昆明一时之间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然而,昆明的党建要发展,不能止步不前,要将眼光放长远,重点是要把其他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教育好,以人为鉴,打好预防针,让贪腐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狠抓党建从严管,途径在于以学习带动创新。非学无以立党兴党,非学无以治国安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可以让所有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我国现阶段各类法规政策,可以提升所有党员干部的法治精神和依法行政能力;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可以使所有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效率、关注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学习先进共产党员的事迹,可以令所有党员干部内心坚韧、品格高尚、大公无私、堂堂正正。建设学习型的政党,能够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所有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建要从严管,要“管得宽”“管得多”“管得紧”,才能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昆明和一个更和谐富强的云南。

(朱静雅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教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昆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昆明市 发布人:昆明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