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被指偏离生活 过于看重考试成绩

13.04.2015  14:20

    “语文教育脱离文本,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充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语文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师不能单讲课文,摒弃生活”……近日,在厦门市外国语学校举行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

     真假语文”引发语文教育争议

    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聚龙外国语学校,来自全国14个省份32所学校的教师代表联合发表《聚龙宣言》,从6个方面倡议语文教育应该回归本真。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带领“真语文团队”在全国各地推广“真语文”概念。“王旭明炮轰‘假语文’”的字眼也常见诸媒体。

    今年4月2日,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厦门站”开幕式上,王旭明概括“真语文”为:真教、真学和真评。

    王旭明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的“假语文”。“《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有些老师非得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这就是明显的‘假语文’。‘真语文’在教学效果上能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假语文’是在耽误学生的时间。”

    关于“假语文”的范畴,王旭明还列举了诸多事例。在他看来,语文考试不该仅限于一张试卷,应该将“听说读写”的考核同时推进。“即使已经读高中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不能习惯地使用礼貌用语。”他认为,这些现状是由如今的“假语文”教育导致的。

    面对王旭明对“真语文”的解释,参会的一些老师有自己的理解。“他所讲的‘真语文’就是针对现在不良的教学现象提出更好的方法。‘真语文’的概念太绝对,可阐释的空间也太大了。”厦门市一名从事语文教育26年的教师告诉记者,没有“真假语文”,只有“深浅语文”或者“好坏语文”。

     语文教育缘何易受争议

    “语文教育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评一评语文教育的不足。数学、物理等学科就没有语文这样的评论空间,就像每年的语文高考题目都会掀起一阵舆论热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中学语文科主任俞发亮分析道。

    他认为,一些教师提出的有关语文教学的不足,并非语文课堂上才有。许多其它科目上也会有,只是因为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才让公众将对整个教育的批评都加在了语文教育上。

    在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上,不时出现现场教师关于“语文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观点。“语文教育偏离生活”是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福建省特级教师李日方认为,这是部分语文教师过于看重考试成绩的一种表现。

    曾是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的他举例道:“一个学生因为生病没能参加考前复习,但最终的成绩也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一个学生的成绩高低受备考复习的影响并不大。而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花在其它能切实让学生受益的内容上。

    他认为,素质教育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语文素质高的人是不怕考试的。一些语文老师专门拿出过多时间来备考复习,是对自己授课没有信心的表现。

    不过,这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显得“有点头疼”。厦门市集美中学一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应试教育的体制让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但这并不和素质教育相冲突,只是在有限的课时下,我们得覆盖到应该教授的知识点。这就导致了‘满堂灌’现象。

     在改革和争议中渐行渐好

    其实,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议还有很多,比如:教学本体的转换、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浅、教学环节的设置等等。稍有不慎,这些问题都可以拿来当做“抨击”语文教育不足的事例。

    在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的当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搜索、复制、粘贴、念PPT。”这一系列动作被调侃为“新型偷懒教师”的通病。

    欧鹏举是长沙一中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真语文说课大赛”2014年度总决赛上摘得冠军。他说:“随着多媒体教学条件的普及,不少语文老师过于依赖新媒体,有的老师直接念起了PPT,对文本分析得不够透彻。老师没能理解吃透文本,学生自然学不好。

    语文教育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也难免遭到大众的争议。据了解,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国语文课时数1955年占43%左右。最高是在1963年,占到47.1%。文革以后逐年下降,一直到目前的21.4%。

    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明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这和近年来民间不断呼吁语文教育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离不开。这一举措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

    “目前的语文教育确实有诸多方面亟待改革,但也确实走在改革的路上了。”俞发亮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语文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还是得看语文教师的授课功力。

编辑:范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