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土诗人刘福祥:创作诗歌圆农民的诗人梦

01.12.2014  16:55

胖子”刘福祥 都市时报记者李祉诺/摄

    在云南嵩明,有一个农民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不讲究平仄押韵,以周围的事物为载体,用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情。

    43岁的刘福祥穿着干净整洁,手里拿着烟坐在他家客厅的长椅上,面带微笑,他讲述着自己的诗人梦,时不时吟诵几句已经发表过的诗句,自信满满。

    本来只是用简单的诗句描写自己的生活,没想到他的诗歌被《滇池》、《昆明作家》、《云南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后,取得了热烈的反响,2013年,昆明市文联在他家成立了“昆明作家协会兴隆村诗社”,并于8月正式授牌。

     写诗:

    高中时就爱上诗歌

    刘福祥43年的人生中,创作了上千首诗歌,《三大主义》于2012年发表在《滇池》杂志。在昆明作家圈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是因为这首诗,他在昆明作家圈中小有名气。《滇池》杂志副主编李泉松给予他这样的评价,一个深埋在红土中的地土瓜,终于被刨了出来,见着舒服,吃着解渴而且清新爽口,让人心情愉悦。

    在朋友眼中,刘福祥谦逊有才华,也因为他平易近人,胖乎乎的很可爱,身边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一声“胖子”。久而久之,“胖子”成了他的印记,不“认识”刘福祥的,却都认识“胖子”。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看着家门口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顿时诗兴大发,张口吟道:“破损的自行车,斜望着我,凹凸的背影,如同黎明敲打我的骨髓。

    近些年来,除了在工地上做工人,“胖子”的大部分精力放在诗歌写作上。在工地做工每天可以赚100元,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写诗,天亮后吃完早点上班,晚上下班后继续写。

    高中时,刘福祥深深爱上了诗歌,当时,他的诗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校中流传,因为经常在校报上登作品,他在近千人的学校中变得小有名气,更有些学生晚自习时不做作业,专门买笔记本抄录他的诗歌。他写诗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收获:

    创作《当代柏拉图》获奖

    高三时,刘福祥病了,失恋了,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当时的他脑神经严重衰弱,已经出现幻听幻觉,精神几乎崩溃,后来又检查出类风湿、肾病综合征,这更是致命的打击。

    “那个时候,我被讥讽、被嘲笑,周围的人都说我因为写诗走火入魔。”讲起这段经历时,刘福祥眼睛里闪着泪花。

    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当代柏拉图》诞生了,这首诗获得了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三等奖,因为这首诗,他被推荐上北师大中文系作家班深造,但最后因为经济原因未能成行。

    随后,他赴北京参加了中国作协创研主办的“第二届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创作研讨会”,中国诗歌协会秘书长对《当代柏拉图》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北京回来后,他的身体奇迹般地好了,他终于可以打工赚钱了。为了不再让家人担心,他不再写诗,将精力放到了工作中。1999年他娶妻生子,在嵩明县通灵街摆地摊。直到2006年,他认识了嵩明县农行的病退职工杨继平。杨继平的出现,重新点燃了对诗歌创作的热情。2009年,他与文友们一块创办了杂志《盘江源》,2010年12月,他自行刊印了第一本诗集《地缘物语》。从此,他的生活又被诗歌占据,开始丰富了起来。

    刘福祥家住在嵩明县杨桥兴隆村31号,他的家是一个文学据点,是一个诗人之家。去年8月份,昆明市文联正式在这里挂牌成立了“昆明作家协会兴隆村诗社”。

    诗社现有成员200多人,大部分来自昆明四区八县,也有少部分来自于省内各州市。刘福祥说,“我不图名利,这里就是一个民间写作窝子,免费提供给有写作理想的人切磋技艺。大家聚在这里以诗会友,说说笑笑,多快乐啊。

    2011年以来,诗社已成功举办过4场大型文学活动,平均每年一次。在活动现场,上百名作家、学者、诗歌爱好者聚在一起,聆听诗歌朗诵,互相品评诗作,切磋技艺,好不热闹。

     感悟:

    写诗不讲究技巧 只求打动人心

    10多行的诗歌,有时会耗费刘福祥1个多月,或者是因为灵感顿失,或者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但他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对诗歌执着的追求。

    刘福祥是个乐观豁达的人,从他不回避自己胖可以一目了然,他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刘福祥说:“关于诗歌、关于创作,我从来不刻意追求什么技巧,什么套路,诗歌讲究真情实感,没有什么套路可言,大凡能打动读者、震撼心灵的都是好诗。

    现在的刘福祥被圈内人称为“乡土诗人”,他的诗歌与传统诗歌不同,没有平仄韵脚之分,他的诗接地气,是农民心底最真实的语言。 (都市时报记者 李祉诺)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