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16.03.2015  10:01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党和国家不变的承诺。两会期间,围绕如何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云南代表团和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并存,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对矛盾

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进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

就业是民生之本。代表委员建议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增加投入,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筑牢民生之本。李学林代表认为,在当前就业的热点和难点中,结构性就业矛盾较大,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并存,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对矛盾。

陈俊骢委员特别关注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就业难问题,他建议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出台定向政策,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指导布局特色产业,创造性设置就业扶持岗位;通过制定特殊保障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在原居住地定向就业;在中央和省级就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时给予倾斜。

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段秀英代表是一名基层教师,她说,很多农村学校由于财力、编制等原因,教辅人员严重短缺,寄宿制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老师不仅要上课,还要当“厨师”为学生做饭,甚至还要当“保安”值守夜班。希望国家在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配套。何金平代表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云南校安工程的支持力度,在2015年千方百计支持云南把剩余的260多万平方米的低级危房拆除重建。

兜牢民生底线

从棚户区改造到农村环境治理,都是代表委员关注点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代表委员们争着“拆解”政府工作报告里一个个含金量充足的民生“红包”。

棚户区改造是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杨甫旺代表建议,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使居住在设施不全、配套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的棚户区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失独’家庭充分关切和帮助。”祁德川委员关注“失独”家庭群体。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保守估计目前“失独”家庭已超百万。这些家庭基本上面临着“老不起、病不起、伤不起”的困难,“失独”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建议政府立即着手开展“失独”家庭普查工作,将其列入“十三五”规划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和长效帮扶机制。

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溜索行医近30年的邓前堆代表看到溜索改桥任务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邓前堆、余秀芝、自贵菊等来自边疆基层的代表都希望继续加大投入,解决好农村人口出行、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山区溜索改桥任务。云南是国家集中连片扶贫重要省份,代表委员们希望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也有代表建议,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保障精神层面“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让每个人有精神追求

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建设书香社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标注着护佑民生的更高方向。

增进民生福祉,既有物质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让每个人有梦想、有精神追求。

让百姓更多地获得,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的机会。”代表委员们认为,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对保健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高峰委员建议,尽快修订现行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保健食品经营环节的监管实行许可或备案制度,规范经营环节市场准入问题等,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提高监管效能,维护消费者利益。

记者 左超 张寅

瞿姝宁 谢炜 张潇予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