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原明珠串起幸福项链

07.03.2015  23:11

      本报记者 刘晓颖  庄俊华  浦美玲 王淑娟/文  杨峥/图
      2015年春节假期,大理在“万众投奔”的旅游热潮中再一次展现了它无穷的魅力,7天内,共有133.18万人次的旅游者走进这里的风花雪月。但与往年不同的是,洱海新添一景——坐落于湖边的大理湾桥镇古生村因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的到访,受到游客青睐。人们驾车或骑行,重走习总书记的考察之路,在总书记说出“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的地方争相留影,于细浪拍岸声中体会碧水青山带给这里的好生活。
      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作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洱海生动展示了“九湖治云南兴 九湖清云南美”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对云南而言,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阳宗海这串落在云岭大地的明珠缀联着云南人的幸福与未来,守护好它们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建立健全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久久为功。

      寻找湖泊“减负”的截污路径
      ●从原先盯着“一湖水”,发展到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新阶段   
      ●以社会基层单位为治理单元 
      ●以水污染治理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建促管,控制和消减入湖污染物
      云南是一个天然高原湖泊众多的省份,其中水面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等9个湖泊。在省内,很多人对九湖的名称脱口而出,可却说不清九湖对于云南发展有何意义。
      那么,九湖分量到底有多重呢?
      九湖分属金沙江、珠江、澜沧江水系,是我省乃至全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蓄水、防洪、灌溉、调节湖泊水陆系统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其中,抚仙湖蓄水量最多,占全国优于Ⅱ类水质湖泊淡水资源量的5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资源。九湖流域总面积811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流域内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1%,但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34%。
      换句话说,九湖流域基本是我省开发的重点区域。但翻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一面,快速增长的入湖污染物则是“硬币的另一面”。以洱海为例,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导致污水、垃圾剧增,洱海富营养化趋势加剧,农田面源、禽畜养殖、农村生活污染占入湖污染负荷70%以上,主要污染源分散,入湖途径复杂,治理艰巨。“对相对封闭、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目前水质尚未得到稳定改善的九湖来说,治理保护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省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
      为此,我省突出截污治污,结合面源污染治理和城镇承载力建设来开展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
      洱海之滨的新邑村委会西城尾村,坐落在灵泉溪畔。村口有家去年开业的客栈名叫“远方的家”,店主是从昆明来的李虹。“我最担心的不是客源,而是洱海生态遭到破坏。”但李虹很庆幸,村民爱惜环境,环保部门管的也严。她建客栈时动了个大工程,整个地基都抬高了,就为接入村里的排污管道。得知记者想了解农户排污情况,年近50岁的村民李质芬还将记者带进自家庭院。“我们都按照市里的要求,家家建起了‘三格式’厕所,净化处理后才排到村内排污管,再到村污水处理系统,还要到湿地,最后才进入洱海。
      村子北边,有座占地1.5亩的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量达54立方。管网收集来的生活污水,通过隔油池、厌氧池、调节池、土壤净化槽、出水井,最后流向湿地。管理员杨春凤说:“上面的太阳能让污水没有臭味,地上的草坪又吸收了好多营养,一年要割好多次草。
      “我们村还创造了‘农户交费、集体清运、村集体兜底’模式,清运垃圾时间为每周一、三、五。”新邑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李章义说:“保护洱海不像建一幢房子建好就成功了,要从生活细节入手打持久战,永葆洱海水清汪汪呢。
      解剖西城尾村这只“麻雀”不难发现“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洱海治理经验。如今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已经从原先盯着“一湖水”,发展到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新阶段了。以社会基层单位为治理单元,以水污染治理的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建促管,控制和消减入湖污染物,成为当前治理的一个主要方法。
      针对部分高原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形势,我省九湖治理在“十二五”期间经批复和调整后的项目共292个,总投资548.99亿元。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底,九湖治理“十二五”规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2.8亿元。完成项目141项,在建项目116项,开展前期工作33项,完工率48.3%,开工率达88.01%。
      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块,就是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污染防治设施的作用。省建设部门将九大高原湖泊59个建制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纳入专项规划,至2014年12月底已下达玉溪、大理、红河等州市九湖流域35个建制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审计专项资金4710万元,开工16个项目,竣工和运营14个。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城镇基本形成了截污治污体系。污染较重的滇池除了初步形成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外,还实现规模化生态补水,2014年滇池补水超过4.5亿立方米。
      作为水质Ⅰ类的泸沽湖、抚仙湖,为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被纳入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抚仙湖通过竞争立项被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寻找流域发展的产业路径
      ●综合考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产业结构调整 
      ●沿湖工业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升级为重点   
      ●旅游业适时在“退湖保护、环湖游憩、聚湖发展”的理念下提速
      曾因砷污染而沉寂的阳宗海,随着湖水水质改善、周边旅游设施建设又有了“玩场”,华侨城等大型旅游康体项目的入驻让阳宗海增添了不少活力。
      但旅游开发回避不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云南华侨城方面表示,该大型旅游项目在启动初期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能源综合利用三大生态环保系统工程的建设,要将该项目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区。也就是说,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保护和修复该区域水环境。
      企业的承诺能否最终兑现,社会拭目以待,不过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却值得关注——九湖流域的经济正转型升级,向产业生态化发展。
      为了寻找一块适合种植生态稻米的基地,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明熙寻遍各地后留在了大理。他说:“我们相中这里,是因为良好的土壤、优质的水源、纯净的空气才能出产优质生态的农产品。”企业坚持用自然农法进行生产,他说:“大量使用农药对产品不好,还会对洱海流域带来污染。为了去虫,公司每年都要花大价钱雇人进行手工驱虫。”看似生产成本增加了,可提升了产品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企业也因此得到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沿湖地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九湖流域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保护存在的矛盾关系。
      我省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考虑。据初步估算,“十二五”以来至2014年,九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累计完成投资82449.4万元,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支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施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滇池流域实现规模化畜禽禁养,滇池及牛栏江流域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万公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推广防控后每亩年平均减少农药施用2934克。洱海流域开展了以蔬菜、玫瑰、蓝莓、大蒜为主的绿色防控示范样板8个,完成面积3.2万亩,带动13万亩,有效减少了氮、磷流失量,大理州还结合养殖规模,采用沼气池、畜禽粪便晾晒棚、推集发酵池、污水处理池等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
      沿湖工业则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升级为重点。2014年,在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涉及九湖流域的昆明、玉溪、红河完成了40万吨炼钢、0.28万吨铜冶炼、33.6万吨水泥、43万标张制革、0.38万吨造纸、1万吨黄磷淘汰任务。同时,我省工业园区发展资金共支持九湖流域工业园区631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和改善设施,鼓励和引导老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支持滇池、程海、抚仙湖、杞麓湖所在地企业355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旅游业则适时在“退湖保护、环湖游憩、聚湖发展”的理念下提速。目前,作为我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大理古都、澄江帽天山等项目实质性开工,昆玉红旅游带建设项目启动80余个,乘着滇中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对山水资源进行提质增效的绿色开发。

      寻找着眼长远的管理路径
      ●顶层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
      ●中间:  河(段)长责任制;城市排水设施统一维护管理机制 
      ●基层: “河道三包”责任制
      宝象河在位于昆明市云大西路的羊甫分洪闸一分为二。新宝象河水清岸绿,而穿村而过9.3公里、流域分布着10个社区5万余居民的老宝象河也在不间断的治理中,一天天变清。
      在最早实施“河道三包”(即包清理河道垃圾和障碍物,包清理河岸垃圾,包清理农村污水沟)制度的官渡区西庄社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沿河单位(小区)及住户层层抓落实签订河道两岸“门前三包”责任书,河水日渐清澈。沿河有不少新住宅区,官渡区滇管局相关人员介绍,彩云北路边的艺术家园小区,季官二期的改造工程银海金岸等,开发商都参与到宝象河治理中打造河道景观。如今,昆明市35条入湖河道每天都有河道保洁员在河面上打捞浮萍、枯叶和垃圾,船儿悠悠向前,河水一点点变清。
      用制度保护环境,是一种管理思维和行动上的转变。在环境污染治理阶段,唱主角的必须是政府,要由政府制定法规、制度来厘清权责。这些年,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做到了“一湖一法”,为依法保护和治理“九湖”提供了法律保障。九湖流域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促使流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分析最受关注的滇池治理,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管理层次:最顶层——《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实施分级保护,优化产业布局;其下——以考促治,施行河(段)长责任制,并列——城市排水设施统一维护管理机制;基层——“河道三包”责任制,将日常管理延伸到乡、村、组、住户;其间通过市、县、部门的纵向和横向联动串联成网格,只需要按照既定思路、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
      目前,九湖所在各地都围绕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实践。玉溪市降低对沿湖县的GDP考核权重,调升生态建设考核权重,使相关各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湖泊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上。丽江则突出法治建设,严格程海、泸沽湖湖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控湖周边采石、采砂、取土行为,开展“整治违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重点减排企业的环境监察力度。去年,宁蒗县还对泸沽湖沿湖违法违规建筑进行了专项整治,扣留搅拌机等施工工具75台(辆),依法拆除25户26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5319.11平方米。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湖泊治理需要新型的制度构架,不仅涵盖统筹协调、执行监督、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还要囊括社会制度、文化制度。
      每年12月底开展的滇池放鱼是春城市民熟知的环境公益活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志愿者王云翔回忆起去年冬天的活动,还记得寒风中大家手指冻得通红,棉鞋也进了水,冷得难受。但通过参加活动,自己开始对滇池治理产生了责任感。
      从湖泊污染的产生源看,没有单纯的受害者,流域栏内的人类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带来污染。如何激发社会“同呼吸、共担责”的治理热情,同样需要构建一种参与机制。大理州提出,全流域共建共享,启动了覆盖全州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玉溪建立了抚仙湖-星云湖试验区管委会新闻发布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去年6月以来,对媒体播报抚仙湖周边项目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省有关部门建议,下一步要推进九湖保护与治理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湖泊水质、重点污染源、污染事件等相关信息,保障公众对流域水环境情况的知情权,建立民众监督制度,畅通环境信访渠道,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九湖治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