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彩云南成为美丽中国的窗口
开栏的话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云南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定不移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形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本报今日起开设“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专栏,力图多层次、多形式全面报道全省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创新实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云南。1月20日,他赴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他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这份关于碧水青山的约定,装进了云南各级干部和47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心里。大家记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云南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一直坚持生态立省的云南,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用心、用力、用情,在彩云之南打开美丽中国的一扇窗,让全世界看到这里流淌的绿意与美景,充溢的和谐与幸福。
在生态保护中提升资源价值
云南的多样性举世无双。
这里是地球精心营造的一个巨大宝库,是上苍给予云南的特有眷顾:一省之内,你能经历热带雨林气候到高原寒温性湿润气候在内的7种气候;在这片国土面积仅占全国4%的土地上,你能找到全国50%以上的生物种类,包括200余种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还有一大批让科学家用“活化石”、“独一无二”来形容的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
高原从东南到西北平均以每公里6米的节律抬升,恰似一座九百级天梯,600余条河流于其间出千峡汇百川,带来10194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的巨大水能。
而在“有色金属王国”桂冠之下,云南分布有142种矿产,其中45种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达29000多亿元,资源富集度比全国平均高一倍,铅、锌、锡、铟、铊、镉和富铁矿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不过,云南的生态价值及其发展意义不仅在于几顶资源“王冠”,更在于为中国筑牢西南绿色生态屏障,为生态良好的西部地区如何发展探寻经验。
以三江并流地区为例。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白浪浮沉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东西150公里内隔山并行,构成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奇观。在这里,游人能领略自然最为惊心动魄的美丽,科学家可以寻找地球物种变迁的密码。但作为三条重要河流的上游,这一区域内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的变化,关联着长江流域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9省市及境外湄公河流域、萨尔温江流域,关联着“世界生物基因库”的变化。在2003年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后,这一地区的每一个开发动作都会引起极大关注。
2005年7月1日,对这里严格进行三级保护的地方条例就已实施,但对滇西北三江流域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的立法近两年才慎重地进入日程。把这一信息放到“滇西边境山区和云南藏区两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最脆弱,少数民族最多,边境贫困人口最多、程度最深”的现实下考量,9年来云南为这道“屏障”的付出可窥一斑:大至架桥修路、水电开发、村镇建设,小到畜禽喂养、塑料包装使用,没有通过环评的项目一个也不能上。
生态定位决定发展路径。如今,中国开始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中部腹地和东部、南部沿海能否拥有持续的生产空间、能否恢复较好的生态空间,能否建成宜居的生活空间,从资源和生态源头上需要包括云南在内的西部诸省加强构筑生态建设格局的力度,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与塑造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新战略、新制度,推进形成从区域宏观到城乡微观的生态安全新格局。
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云南必须生态保护和跨越发展两副重担一起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