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住在“绿色银行”

27.02.2015  16:37

本报记者  李春林  谢进

  记者在临沧“两会”期间获悉:“十二五”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增长。其中,去年,全市17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81元,比上年6066元增1015元,增长16.7%。

  近年来,临沧全面推进“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战略,粮食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先后建成高优蔗园、茶园、泡核桃园、坚果园、咖啡园、竹木园等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增产增收增效路子,以“万元山”、“万元田”、“万元人”的“三万”工程为重要抓手,有力有序有效破解制约“三农”瓶颈。

  去年,全市累计建成“万元山”80万亩、“万元田”15万亩,新培育收入达2万元以上“万元人”10.2万人。

  今年,临沧将新建“万元山”30万亩,建设“万元田”10万亩,新培育“万元人”10万人。建设南汀河流域苗木产业带50万亩,建成3个林产品交易中心,打造临翔至清水河林阴大道、林阴河道。

  连日来,记者进乡镇村组,走田间地头,实地探访“三万”工程建设情况,切实感受到临沧转型升级绿色实践的勃勃生机,切实看到农民群众住在“绿色银行”中的发展潜力。

  耿马县  打造“万元田

  “我家去年就种了30亩,收入20万元,收完反季节蔬菜后种玉米和水稻,是‘万元田’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下坝村派卡村村民南奴说,村里种得较少的人家一季冬季农业也有4至5万元的收入,大家发展“万元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同南奴家一样,派卡村110户人家都种起了反季节蔬菜,积极发展“万元田”。近年来,耿马县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加大推进“万元田”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万元田”3万亩,实现产值4.4亿元以上。

  耿马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户和大户易于集中连片开发种植,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发展特色瓜果蔬菜、水果产业。加大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以及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和生产服务组织,发展壮大民间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同时,“万元田”建设水、电、路、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排灌方便,有效灌溉率达到90%。

  耿马县调结构优布局,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突出抓好特色农产品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大力示范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绿色植保、生态高效设施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创新推广间套种、立体种植等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实现叠加增收。

  此外,重点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销直销、连锁经营、产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

  凤庆县  种绿“万元山

  走进位于凤庆县滇红生态产业园区的德发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里的工人正忙着清洗加工魔芋。

  这些魔芋全部来自附近的村寨,加工成魔芋精粉后将销往四川、河北等地。“以前只种核桃,核桃林地空着,现在套种了魔芋。”合作社总经理杨正先说。

  杨正先是勐佑镇界牌村村民,2009年,他开始在核桃林中试种魔芋并取得成功。2012年,杨正先在村子里大规模发展魔芋种植,并带领64户村民成立了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把种植户发展到了其他乡镇。目前合作社已经建成核桃林下魔芋种植基地1000亩,良种繁育基地300亩,在该县4个乡镇8个村委会发展种植8430亩,涉及农户28000多户,种植户每亩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

  2013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杨正先又注册成立了磊鑫农产品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设计年加工鲜魔芋50万吨,成为凤庆县唯一一家从事魔芋初、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目前建成生产线一条,鲜魔芋年加工能力6万吨、干片生产能力达9000吨,精粉年生产能力可达5000吨。

  “现在核桃林、茶地里都种上了魔芋,农闲时节也不用到外地打工了。”凤山镇等上村大园子小组的杨志学收完了家里的魔芋,就到磊鑫农产品开发公司打工。从2012年开始,他按照这一模式种了六七亩魔芋。

  凤庆县利用该县170万亩核桃林下广阔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态资源和林阴优势,在推进油茶、坚果、速生丰产林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以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村建设为载体,林下魔芋种植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万元山”目标建设。

  目前,全县13个核桃提质增效示范村建设共完成核桃抚育管护49425亩,核桃林下产业建设3884亩,全县累计完成核桃林下经济发展5.6132万亩,共完成建设“万元山”7.1万亩,其中,“核桃+魔芋”4.1万亩,“核桃+茶叶”1万亩,“澳洲坚果+咖啡”2万亩。

  临翔区  发展“万元人

  “我种桃子赚了钱,别人跟着种,我砍了桃树种板栗,别人也跟种板栗,现在我又改种猕猴桃。”在临翔区昔本村的赵胜全家院子,记者看到很多他嫁接改良过的桂花、山茶花、杨梅树。

  这些天昔本村委会主任李宏正动员赵胜全去参加农业部门等有关单位组织的种植养殖培训。“把这些对种植养殖感兴趣、有钻劲的人送去学习,回来再教大家,带领大家,才会事半功倍。”李主任说。

  赵胜全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和肯钻好学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当地水果种植的土专家,常常被村民们邀请去帮助嫁接果树。今年他又在村子里率先种起了10余亩猕猴桃和2亩百合。往年靠种板栗、桃子等水果,他家每年有18万元左右的收入。

  昔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酱菜村”,有100多年酱菜腌制历史。村里人的大半收入来自买卖酱菜。村民赵刚家就靠腌制酱菜每年收入百万元。

  同他们一样,昔本村500多户人家发展起了水果种植、茶叶和蔬菜加工,通过龙头带动、市场导向、资金整合的“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走上了“万元人”道路。

  临翔区着力建设果蔬基地,推广“烤烟+灯盏花”“烤烟+蔬菜”“烤烟+油菜+豌豆”“咖啡+坚果”等高效作物配套种植模式为重点的“万元田”,打造生态、优质、安全、环保的绿色品牌。以剩余劳动力培训为抓手,着力打造从事服务业、劳务输出和自主经营为重点的“万元人”,促进农民增收。

  着力扶持种植(蔬菜、茶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核桃、魔芋、咖啡、坚果、生物药业等产业;扶持养殖大户,以大户为引领,推动全区畜牧产业的发展;农业、妇联、劳动等部门加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有组织地对外输出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确保到2020年10万农业人口实现年收入达2万元的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