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08.04.2015  18:12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一新常态,尽快适应新常态下的新的增长速度,从而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处理发展中的新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从1978年至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年至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7.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是客观事实。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就是说,新常态与过去的状态不同,既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态,又是一种不可逆转新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的“常态增长”。这种状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适应新变化。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符合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循环变化的规律,经历由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到再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如同一个人在跑马拉松,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奔跑后,必须减速,否则身体难以承受,而后调整状态,继续前行。中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必然会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经济学原理表明,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消费向服务性商品的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相应地,GDP增速也会有所回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难以做到。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难以承受高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符合规律,逆规律而行,就会吃苦头,甚至适得其反。

(二)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国家只有13个。1950年至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至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至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下降至4.15%。环顾世界,不少国家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直接切换至4%左右的中速,而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8%的中高位运行一段时期。

(三)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4%。2013年GDP总量已经达到56.9万亿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庞大的总量基数,意味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2013年GDP增量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也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

二、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增长,但并不意味着中高速增长会自然到来。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处在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中国经济近来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然而这两大红利正在衰退。

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储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制造业迅速向中国集聚,我国也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然而201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年16~59岁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了244万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带来两大后果: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推高资金成本。这两大后果形成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外需减弱,外资退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如今,全球经济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疲弱且不均衡”,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的急剧下降对中国出口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的外资也将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面临处在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这个大环境是明确的。而且,经济发展是全球国家的优先选择。因此,和平的大环境,全球发展经济的诉求,对我国来讲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国际大环境,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

从国内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双重“保险”。一是庞大的储蓄规模,2014年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12.4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二是庞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13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82万亿美元。庞大的储蓄和外汇储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而且经济增长更趋平稳。2014年前三季度,就业和物价形势总体稳定,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上涨2.1%,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8.2%,增长速度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这些基本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巨轮正在平稳换挡,稳定前行。而且,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多元化的强劲增长动力,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们正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超于了第二产业。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也大幅下降。这些表明中国经济前景更好,质量更优。

新常态下,我们正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政府自身大力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各部门已经连续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各地也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这些改革举措将大大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是保持合理速度的增长

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已经成为新常态,不可逆转,我们无可回避。新常态下,我们不再追求高速增长,但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仍然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一)新常态下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长期以来,我们过度追求经济增速,经济发展中一直以“快”为主,强调“又快又好发展”,而后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个别地方对高速度的兴趣,远大于优结构,甚至经济增长速度上,互相攀比,层层加码。过去片面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既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也对资源形成了过度的消耗,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代价高昂,也难以持续。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方式,顺应经济规律,我们不能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就非常关键。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患上了高速依赖症,而乱作为;患上了刺激依赖症,想重回老路而胡作为;患上了改革恐惧症,不着力调结构、惠民生而不作为。

(二)新常态下要追求合理的经济增速

不追求高增速不等于不追求增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的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现在仍然管用”。如果不能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会成为空谈,“中国梦”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不片面追求GDP增速,但不是不要经济增长速度。相反,我们需要追求合理的增长速度,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速度,绿色环保的速度,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速度。如果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就会明白,“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有一定的GDP增速,才能保证就业,才能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常态不是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有合理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也是为改革、为调结构腾出空间。这个合理速度,符合经济的和市场的规律,也符合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律。因此它是绿色的增长、创新的增长、收入和效益的增长。

 

 

 

来源:经济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