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的世界:记者揭秘“认证”背后的“玄机”
现如今,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有认证”的产品,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走进超市,营销员会向我们推销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走进商场和电器城,销售员会跟我们说“我们的商品有3C标志”,“我们的企业获得了ISO9000认证”。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认证,很多消费者选择了“信任”。今天,记者带大家走进“认证认可的世界”,帮大家看清楚这些“认证”背后的“玄机”—— 让我们的信任有理由
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是中国政府履行加入WTO的一个承诺。我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为基础建立的,当前的直接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以这些法律法规作为坚强后盾,我国把涉及人体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的产品列入《目录》。这些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指定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并加上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这些加上认证标志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保障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安全。
3C标志 市场准入的门槛
我们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都要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贴上“CCC”标志。那么“CCC”标志的含义是什么?哪些产品需要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为此记者采访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认可处处长崔晓云女士。
崔女士介绍:“CCC”标志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标志。凡是必须通过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都会在产品上打上“CCC”,通常称为3C标志。
据介绍,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它要求产品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
我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是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录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对列入《目录》中的产品实施强制性的检测和审核。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出厂销售、不得进口、不得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
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政府通常利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为市场准入的手段,并以此推动国家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促进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保护消费者权益等。“CCC”认证制度在国际国内的认知度不断加深,我国《认证认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都将“CCC”认证制度列为重要的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中国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强制性认证的产品有20大类158种,包含了电线电缆、低压电器、小功率电动机、电动工具、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音视频设备类、信息技术设备、机动车辆、医疗器械、消防产品、装饰装修材料、玩具、信息安全产品等。
我省共有各类“CCC”认证获证企业427家2705张证书。
ISO9000认证
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
在购买商品时,推销员会说:“我们这个产品是通过ISO9000认证的产品,你可以放心购买。”那么ISO9000认证的含义是什么呢?
崔女士介绍,ISO9000认证是一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它主要是对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以证实其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认证)作为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正、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
凡是通过认证的企业,它的管理体系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表明企业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合格产品。中国早在1998年就签署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的PAC/LMA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边互认协议和国际认可论坛(IAF)的IAF/LMA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边互认协议,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中国累计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1万余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46万余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32万余张,获证企业组织达52万余家,证书总量和获证组织总量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9%和40%,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获证企业在历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明显优于非获证企业。
环境和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护照”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环境保护工作趋于全球化。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客商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产品的质量,而且逐步扩展到环境保护,因而产生了“绿色贸易壁垒”。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企业的环境表现已成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采购产品、选择服务时的优先考虑因素之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就是对企业环境保证体系的认证,它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员工环保素质,减少环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国际市场称为“绿色护照”,许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纷纷宣布,没有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商品,将在进口时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如欧洲国家宣布,电脑产品必须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方可入境;美国能源部规定,政府采购只有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厂家才有资格投标。
那么什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呢?众所周知,在人们的工作活动和工作环境中,有的粉尘高、有的噪声高、有的环境有毒有害,总是存在这样那样潜在的危险源,可能会危害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使在这个环境工作的人患上职业病等。这些危险源有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人体功效和其他因素的等等。由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损失是可以预防和消除的,为了预防和消除这些危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建立防范机制,把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也正在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食品安全
标准清晰的认证认可体系
我们在超市购物时,经常看到打着有机食品、打着绿色食品、打着无公害食品标志的商品,消费者应该如何区分和识别呢?
崔女士介绍,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自2004年开始实施,首先在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中推行,五类食品中凡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且未加印(贴)QS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2005年又扩大到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目前,我国对28类食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
在食品农产品认证中,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比较常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崔女士介绍,从普通食品到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再到有机食品,其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品质也越来越高。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的原料必须是自己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有机食品有几个特点: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绿色食品是特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注重产品的安全质量,其标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内容也不是很多,适合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多数生产者来说,达到这一要求不是很难。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主要区别就是要求的标准不一样。
第一、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有限允许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只是绿色食品比无公害农产品要求更高一些,一般限量小于无公害农产品限量值的10%。
第二、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 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种植有机食品的地块一般要求由普通地块过渡2至3年才能达到有机产品的种植要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据介绍,食品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我国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食品安全自控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产品质量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日报 记者 张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