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7“一季报”
25.04.2017 20:42
本文来源: 发改委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表现好于预期,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良好开局。4月19日至24日,《经济日报》连续6天在头版刊发《经济增长的“成色”更足了》、《企业信心攀升彰显中国经济活力》、《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应逐步显现》、《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外商投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6篇述评文章,对首季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及展望。
经济增长的“成色”更足了——首季经济数据分析及展望述评之一
一季度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正愈加明朗——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支撑其“向上走”的力量已变得更加强劲,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在进一步改善。
一季度,中国经济以6.9%的增速实现良好开局,并创下近6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全社会用电量、铁流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及PPI等先导指标显著回升,工业增加值、投资、就业等数据均好于预期,共同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同频共振”。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微观活力继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外需整体有所改善。”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所概括,在经济数据回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分量更重了、成色更足了。
工业企业利润高达31.5%的增速尤为引人注目。尽管这一增速主要是受对比基数较低、主要工业品价格较快上涨、工业品产量有所增加等因素所致,并不具有持续性,但在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保持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仍是具备条件的。
据统计,一季度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较上年全年增加2.6和2.5个百分点,动能转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工业数据回暖的同时,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777亿元,同比增长9.2%,较去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2.2%、23.5%和22.6%,都快于投资的平均增速。
作为反映市场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的两大主要指标,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在一季度均有不俗表现。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8%,民间投资增长7.7%,均保持了自去年9月份以来持续回升的态势。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
传统“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稳向好走势,连续3个季度进出口总值实现同比增长。今年一季度,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举扭负为正,达到4.2%,大幅高于去年同期负11.5%的贡献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出口结构和质量的重视,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方式和力度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而且在就业、收入、物价等方面实现了稳健运行。一季度,我国就业“温暖开局”,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低于5%;备受关注的居民收入增幅时隔一年之后再度“跑赢”GDP,较上年同期加快了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尽管一季度经济运行亮点不少,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改善的态势正在形成,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仍不坚固,特别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降杠杆、“僵尸企业”处置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仍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只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就一定能夯实稳中向好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企业信心攀升彰显中国经济活力——首季经济数据分析及展望述评之二
今年以来,我国企业整体运行状况趋好,生产经营活动日益活跃,推进发展的大谋划、大手笔接连不断:瞄准全球高端,家电企业TCL旗下华星光电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50亿元建设6代LTPS-AMOLED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推动行业“蝶变”,钢铁业龙头宝武集团牵头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只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基金规模初定400亿至800亿元,助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系列积极举措,反映了我国企业奋发进取的蓬勃态势,凸显了当前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的发展信心。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1.5,较上季度提高7.4个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7.8个点。
广大企业发展信心明显增强,有内外部环境改善的因素。
首先,市场形势有所改善。从外部看,全球经济总体温和回升,更大范围内的经济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可度提高,为我国企业拓展外需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从内部看,工业库存见底回升,库存调整周期结束对经济的正面刺激作用显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于去年9月份实现同比转正,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7.4%。随着价格的上涨,企业生产加快,效益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2%和23.2%,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大多数央企经营信心显著增强。
其次,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持续见效。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下降,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1元,同比减少0.28元。通过扎实去产能,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压力有所缓解,相关行业企业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及加快国企国资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等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激发了市场活力。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投资创业热情持续不减,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同比增长19.5%;新登记企业125.5万户,日均新增1.4万户;全国民间投资增长7.7%,比1-2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
第三,创新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双创”活动蓬勃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季度,传统产业继续改造提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等新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网上零售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新动能的加速积聚,带来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从劳动生产率看,一季度,我国劳动生产率约为23277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从相关产业利润看,1-2月,规模以上企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5.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9.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03.2%。随着创新正反馈机制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业绩高增长,拿到了创新高回报,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干劲也更足了。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展的潜力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广,具备良好的要素支撑条件。近年来,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全国上下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顶住了下行压力,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9%,诸多指标亮点纷呈,向好发展势头引发全球关注。这也进一步改善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广大企业抓机遇、谋发展的信心。可以预见,基于良好预期,今后一个时期市场主体会积极扩大投资、加强创新,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迅猛发力,而企业活力的增强、创新能量的释放,将为宏观经济注入更加澎湃的动力。通过从微观到宏观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必将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雷)
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首季经济数据分析及展望述评之三
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财政、货币等各项政策加强协调配合,为经济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认为,中国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于预期,因此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更加突出“积极有效”,注重合理调整政策力度和着力点,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保障重点支出的需要。在政策安排上,主要体现在“两减一扩”:“两减”就是减轻企业税收和缴费负担,“一扩”则是适度扩大支出规模。
继续实施减税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放水养鱼”。今年以来,营改增持续推进,释放更大减税效应。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日前披露,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来的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这10个月内,减税规模就达到5661亿元。此外,明确了一系列新的减税措施。在加大减税力度的同时,国家着力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减轻企业缴费负担。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一季度已出台降费2000亿元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系列减税举措,预计全年将再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税负3800多亿元。可以预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将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旋律”。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着力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为了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今年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380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0亿元,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91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都超过20%。
货币政策方面,则保持稳健中性,为实体经济创造了基本稳定的流动性环境。从具体操作来看,一季度,央行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运用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等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等政策利率先后上调,但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直接相关的、1年期的贷款基础利率始终保持在4.3%的水平不变。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更注重防控金融风险。一季度,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MPA)考核首次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口径,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
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6%,增速平稳回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认为,这反映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和对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监管的加强,有利于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传递链条和滞留时间。“目前M2增速与经济增长总体上是相适应的。”阮健弘认为,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企业中长期贷款等指标同比多增,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陈果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应逐步显现——首季经济数据分析及展望述评之四
一季度中国经济良好开局,为全球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中国经济何以“风景这边独好”?拉动中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最主要因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过去一年,我国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国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扎实的工作,为一季度经济回暖夯实了基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同比下降0.3%。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6.4%。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明显下降,短板领域投资有所加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应的逐步显现,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提升发展质量产生了关键性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现在市场环境的规范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上。淘汰低水平过剩产能,对于消除过度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价格回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这从央企运行数据中可见一斑:据统计,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120亿元,同比增长23.2%,传统与新兴行业经济效益增长“双引擎”格局已初步形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应还体现在实现路径上。众所周知,提高有效供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改革倒逼了低端产能的转型升级,通过“去产能”为先进产能挪腾、拓展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补短板”强化了创新驱动,推动了经济动能的转换。
市场环境继续好转,企业信心持续增强,投资意愿不断上升……我们乐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这些积极变化,但也必须看到,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老矛盾、新问题相互交织,煤炭、钢铁等产品价格存在较多非理性波动,一些尚未完成转型升级的企业又重返传统发展老路,部分落后产能的退出步伐再次停滞甚至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解决这些顽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决心,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着力解决好深层次的矛盾,着力完善资源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和监督制度,尽快形成促进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一季度经济的良好开局,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当务之急,就是要抓住这一难得的窗口机会,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支撑经济稳健增长的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首季经济数据分析及展望述评之五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上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比1—2月加快0.5个百分点。数据公布后,有一种声音担心,一季度消费增速放缓是否会影响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实际上,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与之相反的是,我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仅从数据看,虽然一季度数据较去年有所放缓,但后期势头向好。比如,3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比1—2月加快1.4个百分点。同时,商务部监测的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5%,较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
在销售增加的同时,居民物价保持了整体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后的核心CPI上涨2%,居民消费价格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这也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7日指出,我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对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审视这个结论。
首先,是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0%,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奠定了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
比如网络销售,一季度就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2.4%。重点零售企业网络零售额增速比超市、专业店、购物中心等业态增速分别高18个、16.6个和16个百分点。
农村消费的增长也十分迅速。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等政策深化落实,一季度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高于城镇消费增速2.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其次,要看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在加快。整体消费当中,服务消费的比重在提高,服务消费的增速在加快,还有实物消费中的一些品质消费也在加快,消费升级的态势明显。
从一季度情况看,服务消费市场活跃。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上涨10.8%,高于消费整体增速0.8个百分点。一季度的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居民消费加速升级,智能节能、绿色环保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和文化办公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4.8%;建材、家具销售额分别增长14.8%和12.6%;家电销售额增长8%。一季度重点零售企业智能电视销售量同比增速高于电视整体销售增速18.3个百分点。
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带动了新兴消费的发展,也带动了新动能的成长。一季度居民用于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3.5%。旅游市场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居民出游意愿维持在较高水平,家庭亲子游、春季赏花游、小长假短途游成为热门选择。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今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预计后期消费市场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外商投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首季经济数据分析及展望述评之六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2265.1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比去年全年放缓3.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5%。
对此,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逐渐衰减,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正在加速流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在减弱。一季度的数据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
其实不然。利用外商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位置,这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的市场预期,也使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形式多样化、项目质量日益提高。这些跨国资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宝贵的管理经验、众多的国际化人才,在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和深化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尽管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和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速有所波动,但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基本稳定,且持续处于扩张态势,这表明外商对于来华投资依然充满信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除了经济增速换挡外,还面临实现制造业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和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与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在此背景下,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需求必然会发生深刻变化。换句话说,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需求,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只要数量,不要质量;不能只管引来外商投资,不关注外资投向的领域。而外商在华的投资,也不能继续涌向中低端产业领域。
这种转变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呈现。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653.8亿元,同比增长7.1%,占外资总量比重的73%。
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6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4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62.3%。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4.6%、29.4%和50.8%。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94.6亿元,占外资总量比重的26.3%。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7.7%和62.3%。这组数据说明,尽管一季度我国利用外商投资增速放缓,但外商投资延续向高端产业聚集的态势,投资的质量在提升、结构在优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外商投资增速的波动而过分担忧。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利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带动新一轮改革,用开放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体系最新一轮重构中,我国更加积极地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设立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表明,我国正在积极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改革成效的释放,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从发展前景看,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此外,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人才红利和改革红利将源源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是外商投资的发展机遇所在。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外商会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全球跨国投资和产业转移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工、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部分外资正在考虑把投资转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低廉的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在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同时,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包括放宽市场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努力吸引更多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也为本土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供了重要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中国经济网 附件:
本文来源: 发改委
25.04.2017 20:42
普洱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临沧开展立法调研
8月1日至2日,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