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需达70% 解码昆明新型城镇化路径
截至去年底,昆明城镇化率达69%,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70%,这意味着,短短一年,又将有十余万人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换。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后,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健康、持续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昆明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委员,解码“昆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人的城镇化、产业、特色、城乡统筹都是新型城镇化绕不开的关键词。
核心 人是城镇化的核心
思索 要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
“一座城市幸不幸福、好不好在,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说了算。”对于要建设幸福之城的昆明,今后的工作重点不光是提高城镇化率,还要解决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问题。
昆明属典型的人口净流入地区,省外及省内其他州市流入昆明的人口约198万。快速城镇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但每年转移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游离于城镇之外,尚未成为真正的市民。
从事农业工作三十余年的政协委员汪铭表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就要帮助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理想中的城镇化图景,应该是既让人进得了城,又能让人留得下来,还要让人生活更加美好。
探索 建立流动人口积分制度
市委农办副主任刘正海介绍,根据中央和省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精神,昆明将制定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办法。
在云南大学教授钱宁看来,如果只有户籍制度改革,没有社会保障、土地、就业、住房等制度的协调配套改革,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
昆明探索流动人口积分制度,由人社、民政、教育、住建、交通等部门制定公共服务供给与居住年限挂钩的具体办法,从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基本需求层面,确保转户进城人员权益的落实。
产业 产业是发展软肋
思索 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
“作为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我们对未来的变化充满期待。”家住呈贡新区的程丽说,报纸上对呈贡的规划听起来不错,希望能尽快建成,“依我看,一个重要基础还要看新区的产业发展得好不好。有产业,人气、商气就上来了,各种配套设施市场上的资金都会跟进。”
的确,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无法让百姓就业,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现象。那么,如何避免走“睡城”的弯路?如何以产业城镇化带动人的城镇化?
政协委员龙东林认为,昆明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与这座城市的融合、匹配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以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城镇化的合理分布。
探索 构筑“一核两翼多板块”
去年年底,昆明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披露了新一轮昆明市产业布局规划。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被提及:推动工业提质增量,深入实施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加快构筑“一核两翼多板块”的工业布局体系。巩固提升有色金属、化工、烟草和非烟轻工等产业,依托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依托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载体,让工业化创造的社会供给与城镇化激发的社会需求有机衔接——实践中的昆明将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城镇化,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特色 特色是城镇的魅力
思索 不能忽略历史和文化
在石林景观大道旁的阿诗玛风情小镇中,有一个石林撒尼风情客栈,八角楼、太阳花……从名字到建筑,无不展示着彝族风情,它被评定为云南省和昆明市首个5星级特色民居客栈,客栈副总经理金永春告诉记者,开业以来,生意火爆程度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入住率都在70%以上。
阿诗玛风情小镇的成功最大可以归结为“特色”。
“人文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要以历史为本,要打造有底蕴的新型城镇。”汪铭认为,昆明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都保留在很多小城镇中,城镇化不能忽略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培育。应该能够让每个人享受城市的“有机更新”,通过老街、古建筑、非遗项目等与流逝的岁月相衔接,延续城市的文脉,唤回人们温暖的文化记忆。
探索 创新文化顶层设计
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昆明独特的气候、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湖滨生态环境、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发展平台等资源优势条件,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提升昆明城乡规划,修编完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完善和健全县、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充实基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对城乡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建设查处,实现高水平编制规划、有效落实规划管理、全面引领各项建设。
城乡 城乡发展是内在要求
思索 改变二元结构是根本
“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就是农村与城市的同步协调发展。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刘正海表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城市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而在农村,要加大以道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全域统筹,不能就城而城,就村而村,要在发展理念、政策设计上健全完善一套城乡接轨、互为支撑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应该是怎样的?刘正海给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愿景——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构建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发展格局,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道路。
愿景已有,如何打造,显得更为重要。与会的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致认为:要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让农民的资源能转化为资本;构建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让农民自己能够当家做主;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让农民能够享受和城里市民一样的配套待遇。(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编辑:沈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