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昆明山茶电视“大电视”生产车间沉浮录
曾经的调试线上一片忙碌
山茶牌电视机
9月,在昆明东风东路北侧,曾被昆明市民形象地称为“大电视”的生产车间经过装修后外表焕然一新。红砖立面替换了原来的水洗石和瓷砖墙面,建筑内外采用“新德式包豪斯风格”进行了改造。产权持有者给了它新的名字和新的定位——“C86山茶坊”“LOFT商业中心”。
对于居住在“大电视”建筑背后,原云南电视机厂职工宿舍区里的退休工人和下岗职工来说,“大电视”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很多职工的命运并未能如“大电视”一样重获新生。种种困境让很多人的生活随企业的破产而黯然失色。老楼,见证了太多人的辉煌与失落。
老楼之变
下岗职工全顺智说:“这栋厂房以前是东风东路上的一枝花,是我们厂的象征,它是企业辉煌时期的见证。”但下岗职工刘振华则说:“这栋楼和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相比那些早逝的同事,我能活到退休已是幸运,对它的感情已经很淡。”
东风东路北侧,原云南电视机厂生产车间迎来了新生。它的产权在企业破产搁置10余年后,才经司法拍卖有了新主人。从去年起,这里开始改造,最终它将成为名叫“C86山茶坊”的商业中心。
昆明市民之所以称这些建筑为“大电视”,是因为云南电视机厂A栋车间朝南面的外立面由许多镜面玻璃装饰,职工们看它就像电视机显像管。而从远处看,生产车间西面墙体上附着的混凝土线条,把整个大楼修饰得如同一台老式电视机外形的一半。
在原云南电视机厂的一份宣传资料中,企业共有ABCD四栋生产车间和办公楼。经过改造,原来主要的生产车间A栋和B栋已融为一体,两栋楼之间的天井上方已经安装了玻璃穹顶,内部加装了自动扶梯。C栋正在改造,D栋成了立体停车场。
原先AB两栋生产车间内部一些特点得以保留,例如用玻璃条镶嵌到水磨石中,制造出类似地板砖效果的地面经过打扫后依旧光洁如新。车间主体结构在改造中未有大改动,在水磨石中镶嵌有钢筋的楼梯也没有变。
正如原电视机厂职工全顺智所说,改造后,这里已经没有了“大电视”的痕迹。车间内早已没有了电视机生产线,原来能装载一辆小汽车的大型电梯也消失了。A栋外立面像电视机显像管、像电视机形状的混凝土线条和玻璃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红砖和新式玻璃窗。
目前,一家保险公司已进驻原AB两栋生产车间的4楼和5楼,一家培训学校和健身房进驻了3楼。
虽然“C86山茶坊”的营销场所内还摆放着两台山茶牌电视机,但在楼里上班的人们大多说不清建筑原先哪里像一个大电视,他们不关心这栋楼的前身。
曾经见证“大电视”拔地而起、见证老楼里创造出多个云南“第一”、与企业一同辉煌、一同失落的人们,就住在老楼的背后。他们与老楼的距离亲近到连一墙之隔都没有。
不过就在9月中旬,原电视机厂的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们正在讨论,要不要在“C86山茶坊”和家属区之间建一道围墙。
主张建围墙的人认为,“大电视”已经变成“C86山茶坊”,家属区现在成了开放式社区,他们担心人多起来后对家属区的治安构成威胁。
下岗职工刘振华并不支持大多数人的意见。他认为,即便加一道围墙,由退休老人看守的大门也很难防住坏人。“不建围墙能方便大家出入,人流量多了还能做些小生意。”
光荣记忆
下岗职工马永琴回忆:“当时人们的思想追求不以金钱为目标,职工们都有免费医疗、廉价房租,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心,没有后顾之忧。”
上世纪80年代,能进入“大电视”工作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谈起对云南电视机厂的印象时说:“那是很多大学生都想去的单位,能分进去的都是优秀人才。”
曾任该厂副总工程师、技术部部长的罗江,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该厂,他回忆:“刚进厂时的收入比分到烟厂的同学都高。”
“我们厂总工程师的收入比当时的大学教授还高,有的工程师1988年一个月的工资都是四五百元,好几个工程师的对象都是大学老师。”全顺智说,即便是普通工人,也是其他企事业单位人员羡慕的对象。当时工作的地方没有烟尘、没有风吹雨打,都是穿着白大褂在流水线上装配电视机。
云南电视机厂的前身诞生于1968年12月26日。据《云南省志电子工业志》记载,该厂最初的名称是“东方红像章厂”,为省革委会直属单位,生产毛泽东像章、塑像和彩色立体像。建厂初期工人平均年龄22岁,人才荟萃,大多数人能歌善舞,画家张建中、蒋高仪也在其中。
1970年3月,该厂转变经营方向并更名为云南广播器材二厂,为普及农村广播网而生产陶瓷喇叭,同年试制出第一台山茶牌黑白电视机。
1975年9月,该厂划归云南省电子工业局管理,更名云南电视机厂。不过生产像章的业务并未因企业转型而放弃,云南省各类运动会的奖章多出自于该厂。
全顺智1970年中学毕业后分配至该厂,在生产像章、陶瓷喇叭和生产电视机的岗位都干过。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电视机年产量一两千台,一台售价一千多元,生产成本远超售价。那时是计划经济体制,亏损部分由国家补贴,销售也不用厂里操心,电视机大多出现在企事业单位会议室或工人俱乐部。
电视机厂迎来辉煌,从1981年开始。这一年,厂里第一条电视机生产线建成,当年扭转了长达十余年的亏损,盈利29.1万元。
1982年,厂里贷款236万元建起电视机装配大楼和年产10万台黑白电视机的生产线。
对于普通职工而言,当时不仅会收到厂里所发放的各类福利品,厂里的医务室为职工看病也是免费的,对家属则只收半价。更有优越感的是,职工的住宅条件优于昆明市区很多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厂里就建成编号为“8栋”的职工宿舍。当时昆明市区内众多企事业单位职工还在筒子楼里办公和生活、使用公共厕所时,这栋宿舍楼的设计标准高至每家都有双阳台、带独立卫生间,每户都是面积70余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套房。
1983年,因拆迁旧仓库,装有亚硝酸钠的袋子被转移至球场堆放。几名儿童误食散落在地上的亚硝酸钠,其中刘振华2岁的孩子中毒身亡。刘记得,当时厂里向他赔偿了1200元,并改善了他的住房条件,领导安慰他“以后有困难厂里会照顾你”。之后他从生产车间调至电视维修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