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管好用好“三支队伍”

04.11.2014  12:04

      □ 李银海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农村指导员、常务书记、大学生村官这“三支队伍”也渐渐被广大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所熟知和认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的“三支队伍”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位不在岗、两头都不管、作用难发挥”的尴尬现象。有的把工作机会当成自己事业的“跳板”,不识农时、不知农事,到基层和群众说不上话、进不了门、办不了事;有的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来客串、有事人难找”,出勤和签到全靠村组干部“代劳”,违背了“常务书记抓党建、新农村指导勤务员、大学生村官贤内助”的岗位作用及角色要求,影响了“三支队伍”作用的有效发挥。

      究其根本,影响“三支队伍”作用发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下派及选聘的常务书记、指导员、大学生村官主观思想认识不足,害怕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工作局面,导致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二是下派单位及管理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跟踪问效,使现有的制度形同虚设;三是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现有的考核主要依据行政村及所属党委的综合意见,使成绩考核与工作实际相脱离。

      笔者认为,要切实让常务书记、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融入真情、发挥作用,则需“三措并举”。一是派出及选聘单位要下派综合素质高、热心农村工作、责任心强的年轻干部、村官驻村,单位领导要经常走访下派干部所在的村组,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既要达到“选优配强”,也要避免“一派了之”。二是管理单位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纪律,加强对“三支队伍”的日常管理,健全阶段性工作布置机制,定期给驻村干部、村官布置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防止“放任自流”、“两头不管”。三是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群众约谈等科学、系统、全面的考核制度,将帮助群众解决的实际困难列入考核指标,对“三支队伍”成员的到岗情况、工作开展情况由群众进行客观的监督、评价,确保驻村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