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工作也要“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施甸县公安局禁毒工作侧记
在查缉毒品工作上,公安机关一直寻找毒品运输的规律和特点,以便能够精准有力地打击。而贩毒分子也一直在改变运毒方式躲避公安机关的查缉。近年来,施甸县出现一种运毒方式,贩毒人员不依靠任何交通工具,也不走任何大道、要道,就用两条腿背着行囊走山路运毒。面对这种方式,警方的常规查缉手段和技术侦查手段都失去了效果。而施甸警方对此采取的方式是:“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施甸县公安局旧城派出所民警安坤第一次接触到“走山路”运毒方式是在2009年,接到线索后安坤与战友在一条山路上堵截到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从他的背包里查获毒品海洛因6千克。
“‘走山路’运毒几乎规避掉了警方大部分的查缉点。他们大多是一到三个人,用背包装上毒品,沿着山路行进,一走就是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山路位置偏僻,数量众多。而且因为不乘坐交通工具,甚至不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常规的技术侦查手段也起不到作用。
如果是民警巡逻、盘查每一条山路显然不现实,但“警力有限而民智无穷”,每一条山路上都有村落,如果充分鼓励、发动群众积极发现、举报线索,让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成为警方的“眼睛”,为公安禁毒工作服务,那么贩毒分子无论再怎么藏匿行踪也终会被发现。
在施甸警方多年来坚持大力开展禁毒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施甸当地的村民对毒品危害的认识程度非常高,对毒品的态度也都是深恶痛绝的。
隔着临沧与施甸的是梦波萝河,要从临沧到施甸必须乘船或者从桥上走过。施甸警方在沿河村子的公告栏、宣传栏里都贴上告示,并留下派出所和民警的联系电话。“我们还召集船家和村民单独做过沟通,一旦发现可疑人员马上与警方联系,还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鼓励老百姓积极举报线索。”
“老百姓的目光是非常锐利的,他们能够一眼看出对方是不是本地人,从他们的衣着、动作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目的。很多时候洞察力甚至在我们民警之上。”安坤介绍。
就在4月,安坤在执勤的时候接到村民张山(化名)的举报电话。张山称有三个外地人从桥上一前一后走过。“我们这里天气很热,一到夏天村民穿的不是凉鞋就是拖鞋。而他们三个人穿的是胶鞋,鞋上的泥巴还不少,一看就是走了很长时间山路的。三人中两人背着巨大的双肩包,一个斜挎着单肩包,看上去十分可疑。”张山说。
接到举报后警方立即出动将三人抓获,并从单肩包中搜出海洛因四块,而两个双肩包中一个装的是被子,另一个则是干粮和水。
除了在举报“走山路”运毒上,施甸警方在其他工作中也都发动群众参与,比如查处吸毒人员和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
张山拿了很多施甸警方发放的禁毒手册,除了自己看,他也会拿给自己亲朋好友的小孩看,成了禁毒“义务宣传员”。因为他从宣传手册上知道,未成年人在吸毒人群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所以,“杜绝毒品要从娃娃抓起”。“可孩子们都告诉我,这些警察叔叔在学校都已经讲过了。”
有一些工作,村民是可以拿到奖励的,而还有很多工作则没有,但村民们依然做得很积极。正如张山所说:“在禁毒这件事上,我们永远是和警方站在一起的。”
记者 金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