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精神)苦斗乱石 只为一捧沃土和回家的路

06.12.2016  20:34

  中新云南新闻网12月6日电(李元涛)他们没有打算改天换地,更没有一飞冲天的梦想。对于他们来说,有一条回家的路,多一捧肥沃的土就是不枉此生的事业。

  云南文山州西畴县,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里99.9%属于山区,布满荒石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澳大利亚熔岩地质专家曾给这里下过定义——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民众在已经治理好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田地劳作

  “这个定义让人沮丧。”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心里没了底,一些民众开始迁离故土。但是依然有人没有选择离开,他们在搬家与搬石头之间选择了后者。

  进肖家塘村的道路镶嵌在荒石林立的大山上,修整道路的工程车辆最常用的工具就是碎石锤。但是与这条碎石遍地的大路相连的是一条狭窄,但平坦的水泥山路。通过这条五公里长的小路连接着山里4户人家,每户人家住在一个山坳里。候寿高家就住在其中一个山坳里,开着他那辆小货车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家门口——而10年前,这只是一个梦。

民众在已经治理好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田地劳作

  “我从小就是在这种乱石路上走大的,别说车,就是马也没法进村,乱石太多。”候寿高说,在他的记忆里,任何物资交换都要通过人来背,外面卖猪的价格是5块一斤,他们只能卖到3块,因为太难运出去。

民众在已经治理好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田地劳作 已经治理好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田地

  2006年,原有12户人家的肖家塘村迁走了8户,候寿高和他们一起考察搬迁地。“心里是不想搬的,但是看着别的村寨,再想想自己的日子,搬家也不是不可以。”候寿高那年28岁,在过去的28年里他一直生活在肖家塘村,无边无际的荒石把他和他的家人“封闭”在这个山坳里。

  考察后回到肖家塘村,候寿高把村里最后的四家人叫到了一块,把搬迁地的情况做了介绍,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不搬迁了,但一定要修一条路通出去。“那里需要重新建房子。”搬迁并不能让他们落地生根,而故土难舍难离。

民众在已经治理好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田地劳作

  “如果我们都搬走了,肖家塘村就不存在了。”候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姚光金拿起了铁锹开始开掘山路。候寿高说:“我们签了一份协议,把各自的义务明确了,无故缺工一次罚款40块,互相约束,互相监督决不放弃。

  卖猪、卖牛、借钱、借粮购买炸药,6年下来,他们四个人每天上午8点上班,晚上7点半回家,日日年年坚持着。“不算劳力也花了10多万元,每家都欠两三万的债。“当时的县长下乡考察时看到我们修路,很感动,但是政府也没有钱,当时承诺给我免费提供炸药。”就这样,他们依靠双手在乱石林立的山上开出了一条长5公里的公路。

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民众邓招财坐在自己修的路上吸着水烟筒烤着暖冬的太阳

  从4户人家土地、养殖等的产值来看,这样的投入不算一个明智的选择,很多人依然认为搬离肖家塘村可能更合适。不过政府今年抽出资金为这条道路进行了硬化,有住户的地方按上了路灯。“现在好了,有了路我们可以把建筑材料运进村,小水窖也修好了。”候寿高说。

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民众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和姚光金四人修的其中一段路

  “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可取。”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做法缺乏科学性,从投资角度来看回报率太低。“娃娃回家方便了,老人外出也没那么担心了,我们不干后代走不出去,走出去也可能就回不来了。”邓招财在修路时左手中指断了,不过他觉得这是值得的,如今他的3个孩子外出打工了,但他们随时可以回来,这里有一条路直接通到家门口。

  在西畴县,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在走访的两天时间里记者发现,肖家塘村并非个案。距离县城8公里的西洒镇龙泉村委会岩头村小组用了10年时间,在乱石上开出1公里路,将世代被石漠困扰的村庄与县城连接起来。

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民众侯寿高家里、侯寿高(右)邓招财(中)接受记者的采访

  “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搬迁了,最后剩下的15户人家,凑了13.5万元把路修通了。”村长李华明是修路的带头人,他带领村民在十年里累计投工投劳2000多个,在2014年1月将从岩头到岩脚的毛路修通。

  由于沿途有其他村子,不能使用炸药,所以修建这1公里的道路完全是依靠人工开凿。“我们的钱肯定是不够用的,在整个修建过程里,政府给了43.5万,毛路修好以后又给了16万元才把道路修通。”村长李华明说,对于别的地方来说,路是走出来的,我们的路是用铁锹一点点凿出来的。

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民众侯寿高家里当年修路的工具

  而在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委会摸石谷小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打响了向石漠要土地的第一炮。在群山环绕的摸石谷,被连片规整的土地上种着各种经济林果。“如果是春天来的话,玉米秒刚刚长出来,地埂上开满各种各样的鲜花,非常漂亮。”蚌谷乡乡长刘泓手里拿着刚摘的小野葱,满面笑容。从外县调到这里的她在这里体会到了开展工作的乐趣,她的感受是,“只要你们能争取到项目,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愿意配合;你没有项目我就自己先做,绝不等。

  1989年以前,木者村是远近闻名的“口袋村”。“就是天天拿着口袋找亲戚朋友借粮的村子,连入赘女婿的家里,女儿都跑了,留下入赘女婿照顾老人孩子。”老村长王廷位回忆。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向政府要来炸药,全村100多口人,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了106天时间在石漠里开出了666亩土地,一举摘掉了“口袋村”的帽子。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长李华明带领岩头村民众修好的村路

  类似的案例在西畴县举不胜举,石漠化改造中的思路创新,为中国石漠化地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营和样本。兴街镇“三光村”因为过去树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2013年以后,西畴县创新思维将石漠化改造与精准扶贫、农业企业入驻、农民合作社参股的形式,在该地区实施的大规模的石漠化土地改造,治理后可种植烤烟6600亩、三七1200亩,养殖肉牛1510头。通过改造,“三光”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2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从390公斤增加到479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治理前4760元增加到6920元。  

  “改造一亩石漠化土地大概需要5000到6000元,现在改造好的土地已经分给了农民。”西畴县常务副县长说,土地分到了农民手里面之后,再以入股形式租给农业公司进行整体开发,这样一来农民可以拿到两份收入,一份是租金,还可以到公司打工。“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的目的就是精准扶贫。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长李华明带领岩头村民众修好的村路

  “过去村子里人均土地面积仅有0.7亩,但是现在最多的人家拥有土地达到了60到70亩,少了也有10多亩。”三光村片区拉孩村委会总支书记刘丕荣说。

  西畴县至2011年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以来,共投入3650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2.62万亩、人工造林3.35万亩;实施棚圈建设8560平米、坡改梯地4090.5亩等,完成石漠化治理140.2平方公里。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长李华明走在乱石丛里修好的岩头村村路上

  农村合作改造、2013年,西畴

  兴街镇“三光村”因过去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近年来,三光片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昔日的“三光村”实现华丽变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认为是一个群众聪明、干部清明、前景光明的“三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