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首个掌上文化APP“西山掌上文化”上线

19.04.2016  20:00

    全省首个掌上文化APP——“西山掌上文化”已经诞生,基层公共文化生活将与互联网接轨,西山区做了那个“吃螃蟹的人”。

    简洁的线条变化,勾勒出“西翥灵仪”的碧鸡形象。图形中融入“文化”二字,再用代表希望的绿、描绘梦幻的蓝、表达热烈的红、象征土壤的黄来着色,共同组合成了“西山掌上文化”的鲜明标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加快构建西山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山区全面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

    截至2015年,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实现按照人均10元配置,公共文化服务全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实现区、街道、社区全覆盖,并免费开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构建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循着这一发展方向,西山区做出“互联网+文化”的探索,开始将科技手段运用到了辖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

    进入“西山掌上文化”,一份文化指南,以电子地图的形式标注了西山区10个街道办事处104个社区所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城到乡全部覆盖。从少到多,由点及面,文化西山新版图的形成,便是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印记。

     一个“文化惠民示范村”的蜕变

    告别草莓香,又逢樱桃熟。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碧鸡街道西华社区红映小组居民杨少明,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采摘樱桃的游客。

    年收入多少?日子过得怎样?生活在城市的客人总会对他的家常日子产生好奇,劳作之余的丰腴生活,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话题。每每谈及,总会引来一片羡慕的感叹。“文化大院、老年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城里社区有的我们都有,现代的农村不仅能享受蔬菜瓜果甜,还有歌舞欢腾和书墨香。

    杨少明的自豪不无道理。但凡到过红映村的人,对村容村貌的整洁程度无不惊叹,村民的热情和礼貌,也会让人念念不忘。“我们这里可是真正的美丽乡村,村美人心更美。这几年不单单是环境好了,就连乡亲之间的关系,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要不是文化搭了桥,素质不素质,怕是只能写在黑板报上抬头望一望。”身为村小组组长,杨少明对村里的了解更甚于别人,他说,红映村乃至整个西华社区的变化,还要从“文化惠民示范村”的建设说起。

    为推进文化惠民工作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终极目标,2010年6月云南省文化厅开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经半年时间的调查与考核,筛选出3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西华社区被列为其中之一。

    2011年西华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成立了“农民演艺协会”,对自发的、分散的农民业余演出队进行有组织的引导和帮助,并且推出“优秀演员星级评比”,对协会评选出来的星级演员给予荣誉。

    “文化晒场”临村而建,从村民挖到的古钱币到捕鱼用的渔网,从一辆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式自行车到很多已叫不上名字的劳动工具,仅用了3个月,这个文化陈列室就展现在游人们的面前。此后,社区建起来的综合活动室、篮球场、露天舞台、小游园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平台,让群众出门就能看书、打球、健身的基本愿望得以实现。

    走进西华社区时,村民们的文艺演出刚刚散场,大家乐乡村文化大舞台寂静下来。舞台两边,写着“关注一个成长的心灵、播种一个灿烂的明天”,展示着这个村庄浓郁的文化气息。

    张琼仙是西华社区红映小组的村民,自幼喜欢花灯歌舞,从社区实施“文化惠民”建设以来,她不仅加入了社区的花灯队,还加入了舞蹈队,逢周二参加广场舞,周六又参加花灯排练。每逢节日节庆,带有民间风俗故事的表演让群众大饱眼福。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随设施建设的深入而融入群众生活,一步步拉近着西华群众与文化进步、信息资源的距离。

    不知不觉间,西华社区的游客、食客、看客多了;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民都变成了大忙人,社区文化大舞台、绒绣加工、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应运而生。如今,西华社区独有的饮食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成为了西山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

    文化带给居民的,不单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文化产业合作社的创立则是更好地满足村民“腰包”的需求。西华社区有着独具特色、极具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得天独厚。为了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在西山区的指导下,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在西华社区应运而生,作为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经济实体,整体开发、统一规划和协调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社区的支柱产业,以此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精神面貌好了,大家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现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可以跟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大家爱看。落实上级要求,群众也乐意配合,看书学习也有了地方,卫生习惯也大为改变,现在我们村可是顶顶干净。”要问杨少明文化到底是个啥?他说,看不见,摸不着,可就是那么奇妙。

     一个“新生”社区的幸福生活

    看着记者手中的电子地图,高美云大妈点开了永昌街道的版块,当她看到盛高大城区域中标示出的建设路径和文化活动室,显得特别高兴。“这个地图可以发给我朋友看,还可以给我家娃娃看,标得那么清楚,还何消花钱上健身房。”她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手机上装一个。

    高大妈是盛高大城社区的第一批居民,社区居委会从无到有,社区文化活动办得越来越好,硬件条件越来越完善,她可是见证者。

    2012年5月成立的西山区盛高大城社区居委会,凭借其先进的服务及管理理念和创新的工作形式,做到了这一点。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为抓手,以社区警务室、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为依托,以文化沟通协调制度为纽带,共同构建以社区党建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服务工作模式,被称为‘五位一体’公共文化幸福社会治理模式。

    作为一个新型的城市社区,居民对服务的要求往往更高,想让居民满意,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社区成立之初,亟需得到居民的支持和认知,但从何入手,居委会负责人也急得抓头。

    刚刚搬进新家,小区的花园成了居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并渐渐形成了几只文艺队。借由音乐和舞蹈,原本不相熟的居民也成了朋友。“对,就从文化入手。”居委会与文艺队搭上了线,社区建设有了端倪,也征集到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有居民提出,社区服务方式需要改进,服务质量亟待提升,建设和谐社区的政策“走在路上”,服务“停在嘴上”,实惠没有“落在身上”。针对这些问题,社区即知即改、边查边改,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幸福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五心服务”社区的思路,以社区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纽带,让社区群众住得开心、吃得放心、邻里交往诚心、社区服务贴心、人人相互关心的“五心服务”社区,着力探索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这里有掌声有鲜花,这里有聚光灯有荧光棒,更有2万元丰厚奖金。这是一场颠覆感官的艺术盛宴,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精彩舞台……”这不是明星演唱会,也不是时尚秀,这是盛高大城社区在社区居民中开展的“2015昆明绿地达人秀”活动。然而就在一周前,盛高大城社区刚刚举办了“庆元旦、迎羊年”游园活动,近千居民参与了掂乒乓球、投篮、蒙面敲鼓、投飞镖等项目。

    这样的活动,在盛高大城社区还有很多,社区正是利用文化平台,架起了居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紧紧围绕“月月有活动 季季有主题”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盛高”活动30余次,增进居民邻里情。尽管盛高大城社区成立时间不长,但社区开展的全员参与的红色教育、民俗节庆、群众健身、道德论坛、文明创建“五类活动”使“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社区设立集党员之家、工会之家、妇女之家、健康教育体育健身室、图书阅览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活动场所,供居民以文化会友。

    盛高大城社区通过“‘五位一体’公共文化幸福社会治理模式”的建立,让辖区居民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也让文化,成为了融化高楼隔阂的“秘密武器”。

    一城一乡,西华和盛高大城两个代表,是西山区文化版图形成的一个缩影。以文化为纽带,让居民有了归属感,有了共同的文化圈,让社区成为一个大写的“”。记者姚丹苹报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是如何影响一个社区的风气?如何在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友谊的纽带?又是如何改变一个“”?请继续关注西山区基层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二:《文化为媒正家风》。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