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四省市水旱轮作项目工作会议在腾冲召开
2017年2月28日-3月3日,农业部科研专项“西南水旱轮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会在腾冲召开。会议邀请山东农科院赵振东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端品教授和吴江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陈万权研究员组成咨询专家组;项目主持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开学研究员、来自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的7家科研、高校项目实施单位主要实施人员、腾冲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周德维、农业局局长徐家宝、党委书记孙雪宗、副局长黄国波、农业技术推广所相关人员共计90余人参加会议。
项目首席科学家戴陆园研究员介绍,通过2013-2014年项目的实施,共筛选出88个适宜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的品种(其中水稻40个品种、麦类9个品种、豆类5个品种、油菜7个品种、蔬菜22个、豆类5个)并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采用冬早春马铃薯膜下滴灌抗旱栽培技术、稻-菜(菇)轮作模式、麦(油)茬稻机插秧等技术取得新成效和突破;项目实施4年来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5部,取得一批新成果。
据了解,水旱轮作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耕作制度,也是我国南方主要的耕作制度之一。西南地区有稻田6800万亩,除约2000万亩冬闲田外,均采用水旱轮
作。而西南水旱轮作区存在地理地形地貌复杂,多山、多丘、多河谷,生态类型多样;耕地分散、零碎,土壤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生产基础设施差,抗旱能力弱,低温、干旱、病虫害等灾害频发;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因此,项目以轮作模式为主线,通过作物品种的筛选、选配试验、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地力关系研究、农作物轮作模式下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研究,明确稻-豆、稻-油、稻-薯、稻-麦和稻-菜5种轮作模式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最优化轮作构成模式。
与会人员先后到固东、界头对大麦、油菜长势进行现场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