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
文/李家华
连续几天的走访调查,案件仍无进展,此时的专案组成员一个个心里如同压着一座大山,连续的作战熬夜使得每个侦查员脸上满是憔悴,每一次侦查归来大家都渴望有一点点奇迹发生,然而始终徒劳。
每一次对嫌疑人进行讯问,那嚣张的一句“说我肇事逃逸,你们的证据在哪”,深深叩击着民警的心。这群精干的专案组民警没有被嫌疑人的叫嚣冲昏了头脑,这样的情形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嫌疑人的叫嚣更加坚定了大家破案的决心:一定要找到案件的突破口,还离去的老人及受害人家属一个公道。
十月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此刻,技术民警又对着满是泥巴的嫌疑面包车发愣。一连转了两天,不管大家怎么细致地查看,都只看到车上到处沾满干涸的泥巴,大家热切盼望能在车上找到点线索,哪怕一根头发丝也行啊。侦查民警说:“车上的希望早被事发当晚的大雨带走了。”痕迹技术民警小黄一会儿拿着放大镜、一会儿盯着车上的干泥、一会钻到车底下……参与勘查的专案组民警调侃着说:“小黄,奇迹可就全系在你身上了。”说话的他其实显得有些无奈。
大家明白,要从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的嫌疑人上找突破口,基本很难。流逝的时间告诉侦查民警:耗不起了!民警按照各自的分工寻找着破案线索。两名法医、两名痕迹技术民警对嫌疑车辆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检查,先后找到的六七处疑似血迹及毛发,都被一一排除了。
太阳正向西边的大山滑下,此时的技术民警在车底下已经连续工作了数个小时,肚子也饿得咕咕响。“先停一下吧,吃点东西。”小黄沮丧地说。简单地把肚子填饱后,大家又钻进了车底开始工作。在一遍又一遍搜寻无果后,技术民警再一次结合现场血迹、死者倒地位置以及死者骨折部位综合分析后,大家依然认为左后轮周围留有物证的可能性较大。再来一遍!
忽然,响起惊喜的叫声:“有啦,有啦……找你找得好辛苦啊!希望在这……”几个人围了上去,眼睛里满满的期望。可一看,还是别高兴得太早,在左后轮第三块钢板上有个“血迹”,那一滴疑似血迹的痕迹差不多有半粒米大小,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虽然量少,技术民警决定还是要做血迹预实验,小心翼翼地提取了痕迹进行检测,结果出来了,果然是血迹!大家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这就是说有了希望。
鉴于血迹量太少,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用常规的提取方法,而是将留有血迹的整块钢板取下来包好。经过几个技术民警的讨论,这一滴血可谓来之不易,用手上现有的设备进行检验大家心里都害怕有闪失,于是将情况向专案组组长汇报后,决定将带有血迹的钢板送往上级公安机关检测。由于痕迹量少,州公安局通过微量物证检验,终于作出了认定。面对关键证据,狡猾的犯罪嫌疑人不再叫嚣,沉默半晌后,无力地对民警说道:“我也是醉了,你们牛。”他心服口服地交代了肇事逃逸的整个过程。
(作者单位:牟定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