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彝族服饰在传承中绽放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彝族服饰的款式多达300种之多,为中国民族服饰之冠。彝族服饰上的装点都与自然崇拜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
蒙自倮厄村所属的老寨苗族乡位于蒙自东北部的红河州和两州三市县交界处,(两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市县即蒙自市、屏边苗族自治县和文山县),距离蒙自城54公里,距离省会昆明270多公里。
在这样一个边远、美丽、幽静的村庄里,世居着彝族支系仆瓦泼“牛尾巴仆”,“牛尾巴仆”的彝族服饰与其他支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整套服饰,由头饰、衣服、围腰、裤子、鞋子组成。头饰分帽子、头冠、头巾三个部分;衣服分领褂、衣裳两部分(衣服、领褂匀为双层);围腰分大腰带、小腰带、围腰三个部分;裤子为偏裆筒裤(彝族称花裤);鞋子为布底绣花鞋(彝族称花鞋)。用开丝米线或十字线绣制的各花纹针脚细密,图案美观。头饰、衣服、鞋子等的各道工序做工精致、劳固。据说,缝制这套里外共十七件的衣服要三年,大约20万针才能完成。
2005年蒙自市对老寨乡的彝族“牛尾巴仆”聚居地区进行全面普查、调查。搜集相关文字、图片、声像资料,整理、归类所搜集的各类资料,采取纸质版、电子版、刻录光碟的方法存档。“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项目。蒙自市“非遗”专干抓住每次与传承人接触的机会耐心讲解传承的重要性,宣传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争取做到给予传承人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鼓励,提高传承意识,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利用各新闻媒介制作有关彝族“牛尾巴仆”服饰的专题片进行播放宣传,有效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社会影响。发挥文艺作品的特殊功能作用,创作编排了反映彝族女装的文艺作品利用各种演出机会,提供演出平台,展示给广大的观众。2013年5月,老寨倮厄村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列入了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自市今后将继续深入调查,全面而系统地挖掘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技艺资料。继续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演出等形式,加大彝族牛尾巴仆服饰的宣传力度。建盖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技艺传习馆,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的传承保护制度。调查保护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老一辈传承人,分期分批申报表彰一批掌握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技艺出众,在当地积极进行传承活动的传承人。定期举办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培养传承人及后学者兴趣,造就一批传承人。把彝族“牛尾巴仆”服饰制作技艺作为小学手工制作教材,使他们掌握基本制作知识,从而让传承活动走进学校,为传承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