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优惠还是落入充值陷阱 昆明健身房办卡消费调查
因为工作变动的关系,近来,王荣每天都发微信朋友圈,试图转让她新办不久的健身年卡。
王荣告诉记者,这张卡价值2000元左右,用了一个月,打算1500元转让。“健身房还要收200块转让费,实际上,我基本是半价出售。”
然而,几天下来,王荣并没有成功售出,而此时的他已回保山准备事业单位面试。
谈及原因王荣表示,无外乎两个,“朋友圈里喜欢健身的人不多,另外就是价格有点高。”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是健身爱好者,那么1500元11个月的价格其实是很合算的,“但大多数人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算1000块办张年卡,对这部分人来说也亏。”
因此,现在王荣不打算继续转让健身卡了,他决定无偿赠送给有心塑形的朋友,“帮付转让费就行。”
王荣的经历反映出当前健身市场上存在的一个有趣现象。全面运动、塑形、减肥的年代,健身房成了众多都市男女下班后的“玩场”。里面氛围良好、器械丰富、教练专业,仅以时间成本考量,算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锻炼方式。然而,去健身房必须要花钱,而且大多数商家不以“次”计算收费,需要消费者办半年、全年等时间长短不一的充值卡。这就意味着顾客需要提前为未来的消费买单,能坚持固然好,可只要断断续续、频次降低,平均成本就会变得很高。
健身卡办与不办,需在经济、时间、心理、耐性的多方博弈中做出选择。
回到现实中,事实上,王荣一个月内只去了7趟健身房,假如她以1500元的价格成功售出卡,抛去成本,她每次锻炼的消费也高达186元。
首先你得喜欢锻炼,继而爱上健身房
如果说王荣浪费了健身卡还有工作变动这样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那么,徐小姐则是斗不过“懒虫”的例子。
半年前,徐小姐赶上健身房的优惠活动,一拍脑门,花3000元办了一张三年卡。“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更好的自己,健身不仅是一个获得好身材的途径,更是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表现。”说起办健身卡的初衷,徐小姐头头是道。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年之内,徐小姐总共去了不到6次健身房。“一个月左右一次,是右,不是左……”谈及原因,徐小姐坦诚是自己懒,不懒时候又工作忙,一来二去就懈怠了,时至今日,也生出了转让健身卡的想法。
更夸张的是生意人张先生,“办了就没用过。”而为减肥健身的他,反倒因为不断的应酬,更胖了。
当然,并非所有办健身卡的人都走向了“吃亏”的结局。
范小蓉是滇池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暑期回保山,她花360元办了一张健身月卡。
小蓉告诉记者,她是健身爱好者,非常向往“马甲线”、“比基尼桥”,恰逢放假,争取用一个月时间出效果。
于是,只要不出远门,她每天都会到健身房去,先跑步,然后用器械练腿、肩、胸,再做臀部和腹部动作。“最明显的效果是抬腿机,开始去的时候只能抬3个,现在可以完整做四组了。”
范小蓉回忆,一个月以来,她只有3天不在健身房出现。“一次是学车路考,一次是朋友约去高黎贡山玩,还有一次是身体不舒服。”以此计算,她健身的平均成本仅为13元。
不过,与此同时范小蓉也表示,最开始她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办的卡,“但能几乎每天来的只有我,有的人甚至下雨就不想来了,又不是在室外,想不通。”
所以,评价办健身卡值得与否,范小蓉很辩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那种脑子一热,依赖健身房减肥的心态要不得。我很认同教练说的一句话,‘首先你得喜欢锻炼,继而爱上健身房’,毕竟就算只办月卡,也是好几百块钱。”
健身办卡,商家赌的是决心
你能保证每天都锻炼吗?能说出肯定答案的人屈指可数。
范小蓉提到的“喜欢”是一方面,但现实生活中,“今天好累”、“下班太晚”、“应酬难推”等虽是借口,许多时候确也无可奈何。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健身房办卡的同时也按次收费不就行了吗,这样不就实现双赢了吗?
然而,记者在调查过程当中发现,事实并不如此。
记者了解了昆明市小花园、滇池路一带的5家健身房,发现办卡仍是他们的主要收费方式。诚然,在团购网站上,他们也会售卖些以“次”计算的券,但这些券都是明白地标注是“体验券”。“你用体验券到店体验很不自在,他们会不断向你推销年卡,根本没办法专心。”范小蓉说。
而喜欢到健身房练瑜伽的小何则告诉记者体验券的另一个弊端,“像专门的瑜伽课程或者其他舞蹈课程,中途是不能停的,一次一次地买太贵。而且有些核心项目是不向体验券开放的。”
此外记者还发现,如果不是团购,这些体验券的价格事实上很高,仅采访过程中就有88元、99元两档价格。
“健身房赌的就是你不能坚持,这样才有钱赚。”一位健身教练向记者透露,“健身房办卡没有数量限制,如果每个人每天都来,器械、教练根本不够。但你没听说过哪个健身中心爆满的事吧。大部分办卡人实际上并不常来,或者说,来的次数没有想象中那么频繁。”
来的不频即意味着平均成本的增加,顾客平均成本增加了,健身房的收益也就会相应提高,这就是健身卡的秘密。“大头收入还是办卡,像私教课程、商品贩卖这些这能算是附加值。”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身、美发、美容也变成了“刚需”。追本溯源,商家推销,健身卡实为盈利,美发卡为客源,美容卡为产品。表面上看,办卡确实有优惠,比如降低单位成本,享受更好服务等。然而,其中的“陷阱”更应注意。落得花几百块健身一次,为享受折扣频繁美发耗损发质,进美容院却只得到自己在家也能完成的服务实在得不偿失,优惠也变成了浪费。
虽说市场经济下,办卡消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其行为本身也并无绝对的对错,但还是那句老话,消费前,不妨先擦亮慧眼。无论健身还是美发、美容,都是对自己负责的消费。那么既然是为了更好的自己着想,为何不在最开始就结合实际情况好好考虑呢?毕竟如此,也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云南网记者 李星佺 张成 黄翘楚)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