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频频获奖的背后(上) 城市魅力源于昆明实力
昆明“火”了!
全球避暑百家榜第三名、中国宜居城市榜第二名、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全国前三甲、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滇池湿地获评全国最美湿地、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全国前十……在这一场场城市实力比拼中,昆明一次次榜上有名。
为何短短数月间,昆明数次出现在国内外知名智库、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发布的榜单上,频频被各路媒体冠以“首个”“领跑”等字眼?
从气候、文化到旅游、自然环境、民生服务等多个方面,昆明用一件件实例和一个个获奖殊荣阐释它上榜的理由。
避暑哪家强?就是昆明没商量!
“第十三届(2016)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在香港对全球发布,昆明将全球避暑百家榜第三、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收入囊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曾在榜单名列前茅的城市排名纷纷下滑,甚至甩出榜单之外,对比2015年的榜单,前两名都已易主,而昆明却依然牢牢占据“探花”位置。
昆明是一块“宝地”。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独享“春城”美誉。通过对比全国20个旅游城市的舒适性气候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全年的舒适度指数在4—9之间,舒适月份占全年的67%。在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中,昆明的舒适度指数最高,是一个全年候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典型的“春城”气候资源是昆明最具垄断性的核心资源。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天时地利”,昆明获此殊荣的背后,更离不开“人和”。从经济角度而言,昆明GDP总量不大,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逼迫昆明必须壮大工业经济,但工业还没搞上去,就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会不会更落后?面对种种质疑,昆明经过不懈探索和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滇池治理、环境保护、五采区修复、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实质举措,此外,还扎实开展了环湖截污、湿地建设、水源区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修复等生态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成效,从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最美湿地”的评选活动中,也可得到力证。这项评比空前激烈,可谓最“接地气”的评比,由网友用投票选出心中最美的湿地。最终,滇池以110628票高票当选,拔得头筹,充分显示了千亩湿地、昆明画卷在网友心中的巨大魅力。
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昆明,已然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并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宜居是什么?昆明给你一个惊喜!
如果说,昆明获得的避暑胜地称号,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几个重要指标,或者多少还有“先天优势”的成分,那么,在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昆明获得全国宜居城市第二的殊荣,力压夺冠热门城市大连、长沙、三亚、威海,可以说是对昆明更为综合的评价。
《报告》的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六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昆明总体得分达到64.67,这个分数也让昆明当仁不让地占据“榜眼”位置。
幸福是什么?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来说,幸福也许就是宜居。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居住安全、生活方便、法制完善、社会公平、宜居幸福的“新昆明”已然崛起。
经济方面,昆明全力以赴“十二五”期间,昆明GDP年均增速11.5%,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作用日益增强。
交通方面,昆明全面发力!近年来,昆明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昔日的“末梢”正在一步步变成“前沿”,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正全力掘进。
文化方面: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文物古迹多,有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护国运动、远征军、西南联大等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社会和谐方面,云南26个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二。在这里,26个兄弟民族是一家,各民族和谐相处、融会贯通,也延续着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捷报频传:7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包含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在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中,宁波、杭州、昆明居前三甲。
获得该奖并不意外。试问,一个宜居的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怎能不幸福,居民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自然也就高。
民生是什么?昆明百姓告诉你!
没有雾霾、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春城昆明”的宜居早已如雷贯耳。如何把这座“风水宝地”建设得更加充满魅力,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则成为昆明的更高追求。
6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昆明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全国前十。更为难得的是,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东部一线城市占了七席、合肥属于中部城市外,西部城市只有昆明和成都入选。
据介绍,这项调查由“基本公共服务维度”和“政府服务维度”组成,每一维度包括多项评估指标,含金量颇高。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维度与民生息息相关,政府服务维度将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核心理念作为评价变量。
政府服务维度方面,什么是服务?如果政务中心分散各地,行政审批事项无法完全集中,办事场地狭小拥挤……这些都会给办事的群众带来不便,自然称不上服务。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昆明的决策者的思路清晰,城市管理和服务,不仅要触及城市筋骨,更要触及城市灵魂。
昆明先后大刀阔斧地向行政审批制度“开刀”,目前行政审批项目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属最低水平,审批时限也持续保持最短。今年,昆明又按下“互联网+为民服务”的快捷键,构建“四级”为民服务体系,促进办事部门相互衔接,从源头避免“循环证明”,最大限度便利群众。
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百姓办事方便了,企业投资项目进度加快了,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了。
基本公共服务维度方面的分数,是昆明决策者俯仰用心皆民生的最好说明。纵观“十二五”,昆明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66.6%提高到2015年的73.7%。越来越厚的民生账本、逐年增加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
带着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的特殊市情,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全面小康,不落下一家一户一个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周期长、含金量高、投入资金多、覆盖面广的扶贫开发政策,围绕“增投入、定政策,明路径、扶到户,抓改革、添活力,强督查、促落实”,突出重点,聚力攻坚,拉长贫困“最短板”,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扶贫成绩单。
而在贫困等少数特殊群体得到帮扶的同时,每一个生活在昆明的老百姓从出行到住房、看病,都能分享到民生“红包”。
突如其来的白血病,打乱了大学刚毕业的王玲挣钱养家的梦想,也让一家人陷入了困境。正当一家人为背上沉重经济负担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信息如同黑夜中的灯塔,让他们看到希望——2013年,昆明对大病医保实施分段报销,降低自付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保障大病医疗需求。按照以医疗费用为总额划分不同报销比例,算下来,最大比例能达到80%。
点点滴滴的民生改善,更是“实至名归”,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城市这场比赛角逐中,昆明交出了最生动的“民生答卷”。我们有理由相信,频频获奖,不是偶然,也非巧合。那么,其背后的实力支撑从哪来、意义何在、怎样出发?
昆明日报首席记者 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