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垃圾围村”困扰乡村振兴

05.06.2018  10:13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以前乡村留给城里人的印象。实际上,现在不少乡村已经旧貌换新颜,干净卫生整洁,与城市相比并不逊色。但总体上而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题待破解。

春节期间,正值广大乡村欢庆节日的时候,但在一些乡村,燃放烟花爆竹留下的垃圾在村里堆起厚厚一层,很多天无人清理,也不愿清理,更无钱清理。一位上点年纪的人介绍说,早年间大多数农家把垃圾集中起来沤成肥料,现在不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连土地都“懒得”种了,让地彻底撂荒,垃圾没了“去处”,这种现象普遍得很。

在滇东北某小镇上,由于过节期间没有保洁人员,街面上垃圾成堆,在大风的吹拂下,塑料袋、树叶、甘蔗渣、废纸屑漫天飞舞,走在街上让人睁不开眼睛,近乎令人窒息。田野上,放眼望去,残碎地膜随处可见,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村庄被“非黑即白”的垃圾包围着。“垃圾围村”成了烦心事,“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了新的“乡愁”!

这个小镇的另类“风景”是不少村镇的一个缩影,媒体的报道似乎也发挥不了立竿见影的功效。这不禁让人感慨:这样的人居环境,乡村何时才能振兴?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如何写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望何时才能实现?

因此,乡村振兴路上亟待破解垃圾“挡道”难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而环境卫生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垃圾处理、面源污染、厕所革命、农药施用等问题。只有下决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落实村庄保洁制度,确保垃圾处理设施、保洁人员、管理制度“三到位”,才能让良好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强、美、富”的发展蓝图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制度安排,在政策、资金、规划、措施、法规方面通盘考虑。当然,把乡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升级版农村,成为生态文明大系统中的坚强屏障,并不是要倡导像城市一样,在每个村建个大广场、大公园、大图书馆等等,这不接地气,也不符合乡村特色。但农村生活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已到了需要先行“突围”的时候了。

回到如何突破“垃圾围村”困局上,浙江等一些地方已进行了成功探索,提供了很多可复制的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比如整村道路硬化、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城乡保洁一体化,形成清扫、收运、处理的完整链条;不少农民还吃上了“生态饭”,生活与城里一样舒心惬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优美了、农村颜值高了、生活方便了,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或其他产业,就有了先决条件。哪怕搞个民宿或农家乐,外地游客才乐意来,各路人才才愿意来,甚至外出打工的本地人也才愿意返乡创业。一定程度上畅通了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乡村振兴才有“主力军”,农村才会焕发出生机活力。(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