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谈获诺奖后生活:自己不如以前接地气

28.10.2014  13:20

    由莫言名著改编,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主演的年代大剧《红高粱》将于今晚登陆山东卫视天秤剧场。作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电视剧《红高粱》可谓是未播先红。近日小说原著者莫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分享了从小说到电视剧拍摄的创作历程与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看了电视剧版《红高粱》的片花后,莫言更是当场掉泪,并直言30年后再把原著搬上荧屏,定会有不少新意。

     再看剧版《红高粱

    期待周迅塑造全新“九儿

    小说《红高粱》无疑是莫言众多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26年前,张艺谋将它搬上银幕获奖无数,各位主创从此蜚声中外。如今再次看剧版《红高粱》,莫言依然非常动情,在看完片花后他感动得当场掉泪,并坦言自己其实很软,努力在控制,不然没有办法采访。他表示,《红高粱》的电视剧版权10年前就被朋友买走,但因为担心草率开拍糟蹋了原著,所以迟迟未开机。所以,即将与观众见面的剧版《红高粱》,就像一坛放了30年的高粱酒,不仅更加香醇,还在很多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下被赋予了更多新意。

    与原著小说不同,剧版《红高粱》以“我奶奶九儿”为主线。对于电视剧的改编莫言也大力赞成,“电视剧必须围绕九儿展开,不可能围绕余占鳌改编,这样的改编是非常正确的策略。”他还表示,周迅塑造的“九儿”有种崭新的气质,“同样的一种豪放、敢爱敢放,由于演员个人气质的不同,也会赋予不同的气质。当初巩俐塑造的是一种气质,而周迅则是另外一种,是集仙气、鬼气、灵气、人气于一身的好演员。

     回顾创作经历

    并未限制于战争表面

    虽然小说《红高粱》是一部反映抗战的文学作品,但是在创作上,莫言并未停留在战争的表面上,而是通过对高粱拟人化的描写,展现了高密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回忆小说的创作经历,莫言表示,创作前自己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孙家口伏击战的故事,故事中充满了各种很传奇的情节。虽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从乡亲们口口相传当中,仿佛亲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有一种非常的贴近感。

    “我想假如我是亲历者,我写出来的《红高粱》可能更加有意思,艺术上会变得更加的完美。”虽然没有亲历战争,但莫言表示,这种缺陷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优势:“譬如小说中对高粱地的描述,对于高粱这种植物拟人化的描写,在那个时代里面反叛的男女青年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这些描写等于弥补了战争细节的不足。恰好是这样一种替换、一种弥补,使《红高粱》这部小说具有更多的丰富性。它跟过去的我们见得比较多的战争小说、抗日小说不一样,就在于它的生活画面更加广阔,我想这也是小说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

     获得诺奖之后

    创作不如以前接地气了

    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莫言坦言,从目前看来《红高粱》应该是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品。因为前面有一部电影,有张艺谋的《红高粱》在前面开路。最早被翻译出去的也是这部小说,最早引起国外汉学家注意的、国内读者注意的也是这部,后来其它作品也跟上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卫视播出电视剧之时,莫言女儿管笑笑参与了节目《笑看红高粱》的录制,并爆料《红高粱》最初的手稿曾被烧一事。问及烧手稿的一事,莫言回应称,这是作家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旧的手稿总是有一些东西让人留恋,很难下决心重起炉灶。烧掉了,只好逼着自己重新开始写,重起炉灶。

    谈到获诺奖之后生活上的变化。莫言坦承自己不如以前接地气了,劳动人民、人民群众永远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主角,作为一个作家来讲,他更愿意选择到农村、车间里去跟劳动者打成一片。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