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茶房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取得初步成效:产业兴 农民乐
“按照临沧市、云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会议精神,我们提出了符合茶房发展的‘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茶房乡党委书记李绍良介绍,茶房乡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临沧市委“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本地气候资源,加快增产增收较好的新品种豌豆、马铃薯、冬早蔬菜、油菜等优势农作物发展和茶叶、核桃、烤烟、中草药、姬松茸、畜牧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全乡产业“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全面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全乡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扶持做强本地企业,引进外地企业,目前茶房乡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崭新局面。”茶房乡乡长陈家高告诉记者,去年,茶房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7416亿元,比2013年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557元,比2013年增长14.8%;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00万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79.4万元。
招商引资外来企业“火起来”
云县茶房乡具有典型的山区小坝子温凉湿润气候,河边田畴平坦,村庄周围林木葱郁,山不陡峭,河不汹涌,旱不断流,雨不成涝的地域特点,加之农民精耕细作的好传统成为近年来农业招商的一种软实力。
2011年,该乡引进外地投资商种植松茸,采取省外客商提供技术、菌种和回收产品的方式,由当地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取得成功。按照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要求,目前,引进发展姬松茸种植2万平方米,立体大棚26个,总投资78万元,总收入达150多万元。
由于人工种植松茸技术比较成熟,且种植成本低、市场行情好,松茸规模化种植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在全乡发展姬松茸种植,培育了新的农民增收产业,并组建成立了云县三木姬松茸种植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辐射全县姬松茸种植。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管理,与当地种植农户形成了示范基地带动下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有效运作模式。
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去年,茶房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海通丝绸有限公司进驻乡内,带领发动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公司计划用2年时间打造以茶房为中心建设高标准桑园3000亩,年产茧45万公斤,农户收入达到1800万元,投资500万元建设蚕茧收购加工站一个,用5年时间在云县发展桑园2~3万亩,年产蚕茧达到300万公斤,农户收入达到1.2亿元以上。投资5千万元建零排放无污染的缫丝厂一座,提供400人的就业机会及近千万元的税收。
目前,落户茶房乡投资开发高效农业的客商涉及姬松茸种植、蚕桑养殖、石斛种植等,一些常年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重新把回乡创业计划放到这些项目上。
今年,茶房乡还将积极打造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协调项目资金,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扶持培育本土企业“活起来”
“乡党委和政府、各相关单位都会定时不定时到厂子里来,了解我们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如实地讲,他们仔细地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茶房乡刘家坡茶厂负责人刘光虎说,回顾自己从家庭作坊到茶叶公司29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他认为党委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
“政策、发展的思路、机器检测,事无巨细,我们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帮扶。他们对企业负责,才会给我们企业带来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刘光虎说。
1986年,刘光虎开始做茶,年收购鲜叶4~5吨,年产值不超过3万元。“靠的就是坚持。”刘光虎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茶叶市场沉浮,自己坚持做茶叶靠的就是严格的质量把关,严格的茶叶制作标准。
如今的刘家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年收购鲜叶达3000多吨,拥有价值600多万的红茶和绿茶生产线两条,年产值上千万元,年税收超过20多万元。公司现已拥有产品六大系列五十多个品种,销往国内大部分省区和东南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
同样,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党委政府的扶持息息相关的还有云南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位于茶房乡文乃村民委员会,始建于2002年,总投资1260万元。经多年经营,该公司现拥有高优生态茶园3000亩,有三十多个品种,主销国内大中城市及缅甸、泰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茶房乡在发展环境上,凸显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大胆探索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鼓励、扶持、指引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产业全面发展。
转型发展综合实力“强起来”
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茶房乡有茶房和桥街两个信用分社,去年,桥街分社存款额度达1.0936亿元,金融贷款4517万元。
“这些表明茶房乡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桥街分社主任王依文告诉记者,银行存款量大于贷款量,这除了国家宏观调控和贷款人还贷频率高外,还有信用社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信贷质量,在前期评估过程中注重贷款人的还贷能力和信用方面的考察,“当然,在现行经济压力下,金融部门也放缓了贷款,但更重要的是这几年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更足,农民手中有钱,所以存款数量逐年增加。”王依文说。
桥街村的龚国光家靠着开餐馆和跑运输,近三年来每年存款超10万元,这样的情况在茶房乡越来越多。
而贷款大户杨文和一家2012年贷款11万元,如今只剩下5万元未还清。“今年基本能够还清了。”杨文和说,用这笔贷款,杨文和一家发展起了烤烟、核桃和魔芋等产业。
茶房乡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对于适宜的产业加大力度,在发展过程中,规划到位,起点高,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强化科技投入在农业产业上的运用力度;产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做好基地+农户+企业这篇文章,保障产业发展有市场、有出路。
今年,茶房乡规划发展烤烟2600亩,烟地套种菜豌豆1500亩;规划种植中草药1.1万亩,特色产业1.3万亩;抓好在文雅、文茂、甸头山村蚕桑种植工作,并致力在全乡范围内推广;加强林下经济种植开发,发展“核桃+魔芋”种植5000亩,探索在阔叶林下种植重楼等珍贵药材,尝试引进林下红菌人工种植;探索延伸中草药、橄榄、蓝莓等产业的初精深加工链条,拓宽产业提质增收渠道;作好“茶”文章,提升茶产业升级进位空间;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打造以茶园观光、茶文化休闲体验、乡村美食、农副产品采购、休闲避暑和节假日自驾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 谢进 李春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