茈碧湖畔追梦人——记云南省洱源县梨园村村民阿福忠
茈碧花,罕见水生花卉,主要生长在大理州洱源县的茈碧湖中,又叫茈碧莲。茈碧花像白莲花,但比其小,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叶呈心脏形,有碗口大小,碧绿光洁。根茎藏于水中,有筷子粗,在湿地里通常可达1.5米左右。
茈碧湖
在大理洱源县城东北,距城2公里,又名宁湖,北有梨园,西靠罢谷山,西南面临坝子,水面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米,最深32米,是一个断陷湖泊,约与洱海同期形成,总库容932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万亩。湖泊出水道为海尾河,经龙马涧至下山口为弥苴河,流入洱海,是洱海的主要源流之一。
美丽传说
在云南当地有个美丽的传说,茈碧龙王公主出嫁时,舍不得离开父母,流下的眼泪落在湖里,溅出的水花变为茈碧花。因此,当地人又把茈碧花叫“辞别花”。
◆本报记者蒋朝晖
在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茈碧湖镇梨园村,有一个名叫阿福忠的普通白族汉子,他用近16年时间,耗资60多万元,始终坚持干着一件别人认为不太靠谱的事情:保护和培育珍稀濒危花卉——茈碧花。
初识阿福忠,是在2012年冬季。记者到洱源县采访途中与他在茈碧湖畔湿地偶遇,他正在湿地里打捞水草、护理移栽的茈碧花。也就在那次,记者对冰清玉洁的茈碧花一见钟情。时至今夏,为着共同钟爱之物,记者已先后与阿福忠5次见面畅谈。
阿福忠告诉记者,茈碧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满湖茈碧花开,日子锦上添花,是他一生竭力追逐的最大梦想。
发誓保护濒危物种
茈碧湖以前叫宁湖,因湖内生长茈碧花而得名。《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五十里,曰罴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花)。” 清代《云南通志》记载:“茈碧花产浪穹县(今洱源县)宁湖(今茈碧湖)中,似莲而小,叶如荷钱,茎长六七丈,气清芬,采而烹之,味美于蒪菜(莼菜)。八月花开满湖,湖名茈碧以此。”
记者多方求证后得知,茈碧花是茈碧湖中的特有植物,俗称茈碧莲,属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是一种世界珍稀植物。据说,除洱源茈碧湖外,全国其它江河湖泊中,只有北京颐和园、中南海生长此花,其它各地别无生存。
在绿柳垂岸、美丽绝伦的茈碧湖畔,记者幻想过徐霞客游茈碧湖时写下的“子午花开雪满湖”的迷人景致。遗憾的是,这种景致不仅至今没有看到,连阿福忠也只有一些记忆片段。
阿福忠说,自己小的时候,村里与外界不通公路,来来往往全靠坐小木船。因湖中到处都是茈碧花,大人撑船都很费劲。和同伴到湖里游泳,每次都会随手采摘不少茈碧花回家。茈碧花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可以泡茶、煮汤,油炸或煎炒当菜吃,茎叶也是不错的家畜饲料。可以说,当时茈碧花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原洱源县环保局局长、现任洱源县委政研室主任杨永胜曾经给记者介绍,茈碧花对水质要求很高,如果水体稍有污染,便会导致茈碧花大量死亡。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当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持续在茈碧湖内开展水产养殖,大量的草鱼、鲤鱼、武昌鱼等逐渐将茈碧花等水生植物消耗殆尽。不仅如此,因为水产养殖投入湖体大量饲料,导致湖水水质不断下降。茈碧花失去良好生存条件,几近绝迹。
眼看满湖的茈碧花已经成为稀罕之物,素来喜爱此花的阿福忠心急如焚。
阿福忠说,没有茈碧花,茈碧湖就名不副实。自己是喝着茈碧湖水、在茈碧花的陪伴下长大的,如果后辈人看不到茈碧花,问起茈碧花长得什么样?那时该如何作答。
对阿福忠来说,保护茈碧花,不仅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暗暗发誓,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陪伴世世代代梨园村民的物种保存下来,千万不能让它灭绝。
艰辛探索终破难关
一度,梨园村因自然条件差,不适宜发展农业而穷得远近闻名,阿福忠家曾经是全村最穷的贫困户。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村民来说,发家致富才是首要任务,保护濒临灭绝的茈碧花,谈何容易?
阿福忠不改初衷,他一直在苦苦寻觅保护茈碧花的各种办法。
16年前,阿福忠开始从茈碧湖里找寻残存的茈碧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十多株。他把这些茈碧花移栽在自家的鱼塘里,并通过各种努力慢慢增加茈碧花的数量。
为保护茈碧花,洱源县环保局曾经组织人员,专程到远离茈碧湖的一座大山上的水塘里寻找到300多株。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当时缺乏相关技术,千辛万苦找回的这批茈碧花移栽在湿地里不久就全部死掉了。
茈碧花对自然条件要求极高,人工移栽种养十分不易,培育更是难上加难。
阿福忠说,以前没听说有人培育过茈碧花,自己读书不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只好到处去问,结果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经过反复试验,自己才慢慢知道它是靠种子来培育。光搞清楚这一点,就花了好长时间。现在分析看来,当时在泥鳅塘幸存的茈碧花应该是候鸟吃了茈碧湖里的花籽后,飞到水塘拉屎排在水里才生长出来的。
如今,阿福忠已俨然是茈碧花专家,可以把它的习性和培育技巧讲得头头是道:播下茈碧花种子后,第一年长根,第二年长叶,第三年开花,以后每年都开。茈碧花有4层20多片白色花瓣,花期从4月中旬到11月底,长达7个月。每天12点开花(所以也叫子午花),下午5点开始闭合6点全闭合。
奇怪的是,他今年才发现茈碧花晚上12点会全部没入水里,只有叶子在水面,第二天又冒出来。茈碧花泥里根系发达,有3尺多深,在湿地里茎通常可达1.5米左右。从以前在湖里看到的情况,哪怕在7米多的深水区,茈碧花也可成活。
阿福忠特别强调,培育茈碧花要很细心,种子发芽时管理不好就废了。采来的种子不能放在水里,要放在稀泥里,有一定湿度,第一年不要泡,第二年要控制好水,长一点加一点,要定期放水护苗。
为获得这些看似十分平淡的经验,阿福忠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身为一个农民,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阿福忠遇到的阻力不仅是培育技术难题,就连赢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不容易。
今年已48周岁的阿福忠,上有老母,下有一对儿女,他是全家生活的顶梁柱。刚开始培育茈碧花那年,他每天还要去撑木船摆渡,一趟5公里多水路,顶多挣20元钱,有时一天一趟也没有。
也许是以前茈碧花在当地司空见惯,大家对它的有无并不在乎。阿福忠花大量精力去培育茈碧花,家人和亲戚都反对过。妻子曾埋怨他不务正业,说不如养几条鱼还可以卖几个钱。
尽管如此,阿福忠始终没有放弃。尤其自2006年以来,洱源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保护治理洱海源头水环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取得突出成效,让阿福忠更加坚定了培育茈碧花、助力茈碧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决心。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阿福忠终于在培育茈碧花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阿福忠已在茈碧湖周边“三退三还”湿地和梨园村滩地鱼塘成功繁育茈碧花种苗近17万株。
持之以恒追逐梦想
依山傍水的梨园村虽然位置偏僻,但其自然生态环境一直良好,全村拥有近万株饱经数百年风霜的梨树,村民新种的两万多株梨树也开始挂果。
近十几年,阿福忠不仅搞好牛羊养殖,种玉米、烤烟,还和其他村民一样,充分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靠贷款开办农家乐,搞起了生态旅游,生意越来越火,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梨园村村民搞旅游赚钱越来越多,阿福忠家里也是时常忙得团团转,收入可观。可他仍然对培育茈碧花十分痴迷,就连新建的4层楼阿福客栈外墙上,他也专门请画匠画上茈碧花开的彩色图案,楼梯过道里挂着茈碧花照片。
阿福忠说,为培育、管护好茈碧花,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他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去村口的种苗基地检查,每年有不低于200天的时间与茈碧花在一起。另外,还聘用了1名固定员工和4名临时工,负责清理栽种湿地里的杂草,开展日常管护工作。为此,他每年得支付管护费6万余元。截至目前,他在培育茈碧花上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60万元。
自掏腰包花大价钱培育的茈碧花到底用来干什么?这是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最大疑问,阿福忠必须面对。他说,时间会给出最好的回答。
2012年,洱源县在茈碧湖畔新建湿地时,为检验入湖水质和美化湿地水环境,县环保局提出向阿福忠购买部分茈碧花种在湿地出水区域,但因项目经费有限,出价较低。阿福忠倒十分爽快,把4万多株茈碧花以每株低于40元的价格卖给了湿地,并负责养护。按当时市场最低价,阿福忠这笔买卖要少赚150多万元。
正是因为这件事,记者在湿地现场采访时认识了阿福忠。当时,他坦然地告诉记者,虽然这次只有150万元的收入,赚钱少一些,但亲手把这些茈碧花种在茈碧湖边的湿地里,天天看得见,也满足了。
据了解,阿福忠培育的茈碧花数量已经十分可观。除了卖到湿地的4.3万株,村口基地水塘还有12万多株种苗已经开花。然而,茈碧花真正走向市场的却微乎其微,绝大部分仍留在基地里。
前不久,一位普洱茶商人专程前往梨园村进行两天调研,试图寻找开发利用茈碧花茶的商机。对此,阿福忠有他独特的思考:如果茈碧花能够当经济作物种植,那就太好了。但无论如何,茈碧花最终要回植到茈碧湖里。只要茈碧湖水质稳中有升,湖里鱼的种类比例合理,大规模栽种茈碧花是完全可能的。
阿福忠曾亲口告诉记者,他不会靠茈碧花赚钱,最大的梦想就是等到条件合适,把茈碧花全部捐赠出去种在茈碧湖里。到那时,“子午花开雪满湖”就会真正变成现实。梨园村还可以筹备茈碧花节,一定会轰动全国。
今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共享绿色》里,阿福忠保护茈碧花的精彩镜头让人过目难忘。节目播出后不久的一天,记者再次前往梨园村,在茈碧湖的游船上碰到几位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当时,阿福忠在小桌上放了几朵茈碧花,游客见状十分惊奇,不但绕着阿福忠刨根问底,拍照片发微信,还非要到他家客栈入住,品尝茈碧花茶。
阿福忠说,茈碧花是个地地道道的家乡宝。为了家乡父老的信任,也为了自己的梦想,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他一定要把保护茈碧花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