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甸两区苦荞产业成效凸显(昆明生物产业信息第二期)

23.02.2016  11:02

  苦荞亦称鞑靼荞麦,属蓼科植物,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被誉为“五谷之王”。同时,苦荞还具有较好的药用特性,可降三高,对癌症、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苦荞作为小杂粮食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苦荞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被人们重新认识后,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种植苦荞的国家,云南又是中国苦荞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昭通、曲靖、迪庆和昆明等地。
  昆明倘甸两区土地资源丰富,环境质量高,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低,特别适宜苦荞的生长发育,产量较高,品质上乘,属于原生态的绿色产品,是全市苦荞的主要产区。倘甸两区高度重视苦荞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开发特色产品和拓宽销售市场,推动了苦荞产业的较快发展。苦荞种植面积4万多亩,产量6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有加工企业5家,年生产销售苦荞系列产品2500吨,产值3500多万元。虽然倘甸两区苦荞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苦荞保健养生的功效和企业产品宣传滞后,昆明企业市场占有率低。二是种植技术不高。以传统种植为主,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科研基础薄弱。新品种培育、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深层次的产品研发等科技支撑不足。四是资金人才短缺。倘甸两区企业起步时间短,企业融资困难,专业人才缺乏。五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苦荞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加工能力小,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大多数处于加工的初级阶段。
  苦荞产业是人类健康的产业,是山区半山区贫困农民致富的产业,是昆明高原特色农业的一部分。为加快倘甸两区苦荞产业的发展,昆明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多次深入调研,积极听取县区生物产业部门和企业的意见的建议,了解掌握企业发展困难,探索推动苦荞产业发展的思路。确定加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产业骨干企业,通过提升企业的加工水平,推动苦荞的种植和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4年,昆明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按照项目扶持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扶持艾燕荞麦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设苦荞精深加工生产线,合作社拥有国家外包装设计专利两项,已取得两个生产许可证,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昆明市知名商标、昆明农产品龙头企业等荣誉。通过一年的建设,合作社建成了年生产加工销售苦荞茶、苦荞面条、苦荞粉、燕麦面、燕麦粉等系列产品1000吨精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产值1300多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项目区农户种植优质荞麦面积由4550亩增加到6200亩,带动农户数由的1180户增加到1607户,原料增加至1306吨,项目区农户通过向合作社提供荞麦原料每年可获益40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通过开展良种示范和推广,带动项目区农户增收67.12万元,间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户进行优质苦荞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倘甸两区自然资源优越,苦荞产业已初具雏形,为将苦荞产业发展成我市又一特色产业,一要加大苦荞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媒介,加大苦荞的食品和保健品功能宣传,引导苦荞企业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展示会,提高知名度。二要提高苦荞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强苦荞新品种培育和引进,苦荞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苦荞黄酮的提取和应用以及苦荞食品、保健功能性新产品的研发,为做大做强苦荞产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三要提高苦荞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探索苦荞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苦荞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优质的原料。四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强对苦荞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苦荞产品的竞争力,拓展省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