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腐败”为何屡禁不绝

22.04.2015  17:25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公款吃喝现象有所收敛,但并未根除。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仍然“顶风作案”:不让在高档饭店吃,就转移到私人会所;私人会所被查了,就去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也吃不成了,就回机关单位食堂接着造……

    说到作风问题,很多时候,人们都习惯把原因归于思想觉悟不够,认为只要加强教育,党风政风就会好转,实际情况却未必。不是说思想教育不重要,而是在现阶段光靠道德约束,效果不一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党风廉政建设时曾强调,要“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不敢腐”只是第一个阶段,也是当下努力的目标,遏制“舌尖上的腐败”也是如此。纪检监察机关严查之下,不是还有人照样大吃大喝,难道是他们不知道“八项规定”吗?显然不是,只不过是因为,这些“不落腰包的腐败”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什么叫“不敢”?就是人害怕去做某事。怎么才能让他们“不敢”?那就是在道德之上,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划定行为边界,让每一次“越过雷池”的举动都受到惩罚,而且代价惨重,足以让后来者“望而却步”。

    但目前对于公款吃喝的惩罚力度没有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巡视组在各地发现的“舌尖上的腐败”行为,大多以警告、记过、通报批评处理。

    公款吃喝的官员虽然没有把公帑装进自己腰包,但却将其变成山珍海味填进了自己的腹中,浪费在了餐桌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侵吞国家财产,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在群众中造成的恶劣影响一点都不比贪污受贿少。

    所以,是时候给公款吃喝的官员头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了。

    管住公款吃喝,还要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按理说,如果政府的每笔钱打哪儿来,由哪儿去都清清楚楚,“不落腰包的腐败”是没有机会的,这也反证了政府在预算管理、财务制度和审计方面存在的漏洞。政府应在细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方面继续下功夫,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晒晒“账单”,让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

    实现了“不敢腐”和“不能腐”,再时不时念念紧箍咒,就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氛围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